第10章农业农村知识
10.1考点精讲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提出的背景
(1)我国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①近年来,我国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地推动由农业向工业提供积累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这样一个转变。
②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
(2)城乡差距扩大阻碍可持续发展
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
①收入差距扩大;
②社会福利差距扩大;
③财产拥有水平差距扩大;
④生活水平差距扩大。
(3)拉动内需战略
我国经济对投资和外贸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市场的不断萎缩。
同时,在现有城镇市场和国际市场都不大可能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开辟农村市场,以带动疲软的内需。
(4)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多年来,我国将自身发展与向国外学习经验相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外经验为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中就借鉴了“新村运动”的有益经验。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4)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5)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体现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意义
(1)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2)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3)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4)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
1.农村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能力;
(2)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3)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4)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6)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2.农民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3.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2)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4.新型农民培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2)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5.乡风建设——加强农村文化文明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社会风气
(1)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2)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6.农村基本保障——完善农村基本保障,使农民平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1)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2)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7.农村体制保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2)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3)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8.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1)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3)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
(一)农业基础知识概述
1.农业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指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2)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力的性质与状况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②按生产对象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
③按投入多少划分为:粗放农业和集约农业;
④按产品用途划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⑤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划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
(3)农业的特征
①地域性
不同种类的作物,其生长发育对自然条件要求不同。
所以,不同地域的作物有明显的差别。
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动植物的生长大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
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农业生产活动必须按季节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
2.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
①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是工业等其它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③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
(2)农业的作用
①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②从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来看,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3.农业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农业的现状
(1)农业发展历程
①农耕前的采集和渔猎时期;
②原始农业时期;
③古近代农业时期。
(2)我国农业的现状
①劳动生产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