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三支一扶历年真题及解析

重庆三支一扶历年真题及解析

重庆三支一扶历年真题及解析2015年重庆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472名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1.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以2.8亿港元成交。

此次拍卖价格,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7月18日,买家刘益谦在办交接手续的过程中,用这件价值连城的鸡缸杯喝了口茶。

这一消息让众多网友吐槽的同时,不仅瞬间“秒杀”了众多“菲林”,也“亮瞎”了许多普通老百姓的眼睛。

在浮躁的社会心态下。

“天价”一词总是能博取众多公众的眼球,由此而产生的“天价”系列产品也着实不少。

从紧邻故宫的一套400平方米,报价1.3亿元的“天价”学区房,到5600元一条的“天价”香烟;从“故宫督造”标价2888元的“天价”粽子,到15万一斤的“天价”大闸蟹。

尤其是本次拍卖中,以2.8亿元拍得一个小小酒杯,让我们觉得“天价”一词似乎始终不曾离我们远去。

或许大家也没来由地感叹,我们真的那么“有钱”?我们的消费心理真的如此理性?我们的消费水平真的远超国际?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

而伴随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一部分消费群体开始出现了畸形消费心理。

尤其随着社会工作机械化的高度发达,体力劳动减少的同时,人的精神开始变得高度紧张。

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生活、心理需求,往往会通过高强度劳动、工作赚取更多劳动报酬去获得所谓的“享受”.于是便出现了众多的明明养车很吃力还要买豪车的“车奴”、明明工资仅能维持日常开支仍旧过度刷卡消费的“卡奴”、明明能够攒钱过日却大把消费的“月光族”。

正是因为这种被“强迫性消费”的牵制,部分国民的消费心理开始慢慢扭曲。

2.有一群人,他们收入不高,开销不少,拿到工资就把“粮饷”吃光;也有一群人,收入甚至不够维持生计,不到月底就手头紧张。

他们就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叫“80后、90后”。

他们不管手头有钱没钱,但是敢于花钱,用明天的钱来办今天的事。

他们的消费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力军。

杨先生今年27岁,2010年报名参加了国有企业省内统一考试,年底被分配到某大型国企商洛分公司办公室工作,作为年轻人的他,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

然而,他有自己的苦衷,由于老家是黑山的.在这里上班他不得不租住房子.一个月的房租是450块钱。

而且还谈了一个女朋友,带女朋友出去吃饭,给女朋友买礼物,一个月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再加上自己日常生活开支,和朋友聚会花费,每到月底,往往成为“负翁”。

像杨先生一样,不少刚工作的年轻人,由于消费观念与上一辈人不同,很难有存款,甚至在不少人中常常有“寅吃卯粮”的现象。

距离西方圣诞节不到一周,街头节日气氛日渐浓厚:悦耳的音乐、七彩的圣诞树、背着沉重包裹的圣诞老人等随处可见.商家精心准备的“圣诞礼物”——打折促销活动力度越来越猛。

然而,在一些商场内可以看见,不少年轻女性仔细比较各品牌的打折价格后,悄悄地将物品放回原处。

只看不买的现象较为突出。

“网上购物很方便,而且物品种类繁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热衷于网购并供职于一家大型餐饮管理公司的王莉表示,岁末年终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都全线打折。

自从有了网络代购,她更热衷于泡在网上,点点鼠标就能轻松搞定国际大牌,一则可以节约部分资金,二则省去逛商场的麻烦。

“每年平安夜都会去商场‘血拼’一番。

今年我可不想再去凑热闹了。

”20岁的李莎一边展示自己刚刚团购的圣诞大餐消费券一边说.平安夜当晚,她会和朋友去网上订好的餐厅吃饭,然后看场电影。

3.在餐厅里坐上几个小时,却不是为了一顿正餐:到咖啡厅里除了喝咖啡,还要点上一盘意大利面。

开设在中高档百货商场的各类新兴的餐馆、咖啡馆、饮品吧、冰激凌店的生意都不错,而且在非用餐时间也是顾客盈门。

很多年轻消费者都把这里当作了个性化的消费场所,进了餐馆,也不一定就非要吃正餐不可,一杯特色饮品或一份新鲜制作的冰激凌,可能会更受欢迎;而进了咖啡馆,却有可能要尝一尝“金牌厨师”的意大利面。

据商家介绍,现在大多数中高档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等汇集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时尚化、个性化的餐饮商铺。

有的在口味上推陈出新.加入了西餐、韩餐,或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特色口味菜式;有的在食品种类上升级换代,突出特色饮品、茶点;还有的在档次上进行提升,把时髦的咖啡茶餐厅、主题餐厅、文化餐厅等引入各大繁华商业区和主流商圈,把餐饮这一“老牌”的消费市场逐渐转型为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时尚消费新“阵地”。

随着手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消费品的普及,“充电器烦恼”可以被视为快买快扔式消费弊端的集中代表。

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替代的手机将达3.3亿部。

这也意味着,每年闲置出来的手机充电器超过3亿个。

越来越短的更新换代时差,让不少热爱苹果产品的消费者吃不消,但依然有不少“果粉”花数千元为保鲜期不到1年的苹果产品买单。

苹果用户李阳说:“家里的iPhone4和4S都用得好好的,但是下一代产品来了,就等于淘汰了。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万部手机,50%的用户在一到两年之间就更换手机,有近20%的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更换一部手机。

4.在举国上下“扩大消费”的热潮中,一个令人担忧的阴影也在渐渐扩大——“消费异化”。

近些年它在不断抬头,正在悄然侵蚀我们千辛万苦取得的改革发展成果,这些消费行为不是以满足人的正常、合理的需求为本,而是以刺激人的虚假欲望为本,早已滑入消费异化、消费主义的泥潭。

礼尚往来本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人情消费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负担。

在江西南昌工作的小周即将迎来自己的大喜之日,他和牵手4年的女朋友准备举行婚礼。

但让小周吃不消的是,婚礼预算下来要花费20多万元。

小周的记账本上显示,酒席每桌1800元,预计摆60桌,要花费近11万元;酒席上需要的烟、酒两项需要五六万元;请婚庆公司、购买钻戒等几项加起来。

就达到了20多万元。

如今,人情消费不仅礼金数额攀升,而且送礼名目繁多。

原来亲戚朋友无非是婚丧嫁娶随礼.现在则增加了百日宴、周岁宴、寿辰宴、升迁宴、开业宴、升学宴、参军宴、乔迁新居宴,等等,一些地方的人情消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有群众说,人情消费已经从一份“情”变为了一场“祸”,危害实在不浅。

一项调查显示,53.2%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过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元鹏认为,人情消费主要源于国人的面子问题。

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在乎在熟人面前展示.以此提高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进而形成攀比,属于异化的消费心理。

当前,社会中有部分人的消费,不是为了生活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甚至以此界定其社会地位与身份。

尽管薪水不算高,但南京的王小姐每年都要买上几款奢侈品包。

她说,之所以下这样的血本.是因为包是女人身份的象征。

平时出门逛街或是参加朋友聚会,挎上一个品牌包,别人会高看一眼,自己心里自然也会满足许多。

世界奢侈品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已居全球之首。

很多人钟爱奢侈品,其实并非关注奢侈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其可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附加值”。

有人省吃俭用买奢侈品,有人大肆挥霍购入奢侈品,也有人刻意用买来的奢侈品向社会公众“炫富”,近年来此类例子屡见不鲜。

有专家指出,在社会各阶层收入鸿沟拉大的现状下,一些人的“炫富”行为对曾经崇尚平均主义、提倡共同富裕的公众构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了对某些暴富者暴富手段不光明的义愤,对一些富人缺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不满。

这样的异化消费行为多了.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冲击。

在一些高端礼品行业存在着“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的现象。

这些商品的消费,变异成权力和金钱的催化剂,助长了官僚作风和****现象。

在北京市一家药店,销售人员推荐的虫草是一种12克装的,其中有24根,价格为12120元,折算后价格是1公斤101万元,真可谓比黄金还要昂贵。

多名工作人员透露,很多购买虫草的人都是为了送礼。

在这些歪风邪气的侵蚀下。

不少领导干部“嫌贫爱富”之风也日益见涨,他们乐于和富豪大款交朋友,私下拿权力换资源,满足其奢华消费的私欲。

有一些官员打着公务“便利贴”,给家人买东西开公家发票、私人宴请单位买单、私人出行用公车、拿着公款出国旅游等等。

5.消费异化现象,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它源于西方社会在20世纪产生的消费主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开始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蔓延。

对于消费主义带来的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生态危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有了深切的体验。

由消费主义导致消费自由悖论,使消费主体成为物的奴隶,属于物的消费品挤占了人的主体地位。

德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弗洛姆说:“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自由消费没有使人的幸福感相应增强,反而销蚀了人的自由空间。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教授杜文东表示,在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熏陶下,我国一直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这是一种健康的传统消费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涌入,使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有些人通过盲目消费来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丧失了作为主体本应具有的主动性。

日本学者岗本庆一说:“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

”因此,有些人冠冕堂皇地将自己淹没在物的海洋中,难以自拔地盲目崇拜、品味着所谓的“个性”。

就在人们尽情享受着繁荣物质生活的同时,许多人并没有感到更多的快乐,反而时常觉得空虚、烦恼、孤独、迷惑,不知道自已是什么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家亮认为,消费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使得物质产品大为丰富,这为消费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同时,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趋势明显,传统的价值伦理被质疑、被抛弃,新的公共价值伦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定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的精神生活容易出现较为匮乏的问题。

“当前消费异化现象突出,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没有齐头并进有关。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生活瘸腿了。

在没有精神追求的时候,个体就会过度追求物质消费的满足,并试图通过物质消费来证明自身价值。

”黄家亮认为,真正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不仅不会通过异化消费来炫耀身份,反而会对穷奢极欲的行为表示反感。

6.作为对消费异化的反思,可持续消费的理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深入人心。

可持续消费,也叫绿色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

当前,我国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方面距离国际先进理念还存在明显差距,在推广可持续消费方面面临着“知易行难”的尴尬局面。

吉林财经大学低碳经济研究所教授刘静暖表示,目前我国消费者对于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的意识比较淡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