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为我国经济复苏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有效实施;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方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这一把双刃剑,中国的长期发展前景与潜力我们充满信心。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经济复苏;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一、改革开放30 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势(一)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分析1、经济增长速度步入历史最快车道经济总量上分析,中国经济总量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 美元,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到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F突破了1000 美元大关,这一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历史最快车道。
2、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备中国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设越低,这也无疑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军当中,这种转变,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注入巨大的活力;再者,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3、企业格局日趋完善,多种企业形式共同发展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
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为代表的产业带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和商业发达的代表。
(二)持续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1、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各项事业;其次,实行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终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分配机制,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2、技术创新战略中国模式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而这一进程始终伴随着不断创新。
改革开放前期,制度创新尤为突出和明显,而技术创新则相对滞后;1996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表明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基本确立;党的十六大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这既是对创新对中国模式形成重要作用的肯定,又是对中国模式生命力源泉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强调发展过程中的“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和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逐渐走向具体化。
二、走复苏之路的两个因素中国经济能最先走上复苏之路,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有效实施;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第一个因素: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合理、有效实施。
这次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国政府当局运用自己智慧、经验、魄力和驾驭能力同危机的较量。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有不俗的表现。
中国政府的行为尤其应该打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第二个因素: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坚强支撑。
我们有相当充裕的居民储蓄。
有充足、安全且质量比较良好的银行资本。
有一个巨大的和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城乡市场。
有强大的政府经济政治动员能力。
然而一旦遇到大灾大难和周期性增长逆势,其强大的政府经济政治动员能力的优点就会表现出来。
况且,中国还有一个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后台资源。
三、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一套既符合人类共同文明和世界发展潮流,又特立独行的发展模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但现在这种发展模式,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遇到了发展瓶颈和可持续的问题。
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遇到的瓶颈1、城乡两元经济结构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这既是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2、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而国内需求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涉外经济的比重逐步加大。
1978 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9.75%,而2007 年达到66.6%。
中国制造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经济现象。
但由于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3、自然资源不富裕,环境承载能力差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多年的粗放式的扩张,消耗了大量资源,使国内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
4、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我国产值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其原因主要是: 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为了追求短期的GD戌曾长,导致产业结构雷同,相同制造业供给过剩,形成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到服务业要素的流动和分工聚集;许多服务业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导致服务性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效率还不高,影响了发展速度;教育、医疗、文化艺术和公共服务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域,但是由于改革的相对滞后,其发展远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十七大精神,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必须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摒弃单纯经济增长观在经济发展中,改变把GD戌曾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的做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全体人民的切身福祉和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积极维护社会公平。
要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民众各尽其能、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2、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要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缩小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要把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
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立体发展的格局。
同时,着重解决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
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1、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
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2、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口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
3、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跨门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
一个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4、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异步性,使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乃至原始社会并存现象。
5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正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任何一个国家都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都成为彼此潜在的竞争对手。
面对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资金以及市场,各国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全世界生产力的提高,因而全球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
2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不平等。
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追求全球利益的产物,它是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所推动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充满了不平等。
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各国间的利益分配却越来越不公平。
发展中国家在财富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管理并实现管理创新的机遇。
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就业的机遇。
5、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1、强化国家利益、民族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
2、依法做出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技术跨越。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