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运动。
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与其等因素影响。
2、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是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反之,则提供的产量越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生产该商品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3、均衡价格动率之比。
与需求弹性一样,供给弹性也有点弹性和弧弹性之分。
4、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量的大小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局用重要意义。
5、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且不再变的一种状态。
技术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函数值最大,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所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
即:Pn MUn P MU P MU2211=== =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在序数效用理论条件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
条件是RCS 12=(P 1/P 2)。
消费者均衡是建立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等假定基础上的。
当消费者收入或商品价格发生变动时,消费者均衡点也随之变动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一个重要假定。
其主要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预算约束线序数效用论者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工具之一。
表示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预算约束条件,它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
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P N X N=m 在只消费x1和x2两种商品时,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 P1/P2,其位置取决于两种商品的价格及收入水平。
预算约束线上的点和预算约束线以内的点都表示消费者的收入所允许的消费数量,而预算约束线以外的点,消费者则不可能达到。
8、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者用来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州纲要理论工具之一。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这些不同的商品数量组合的效用水平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负斜率,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其中,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10、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中,两种商品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由此可以得到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概念: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说需效率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以RCS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讴歌年公式为:RCS12=-∆X2/∆X1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RCS一般具有递减趋势。
11、价格的消费曲线在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即是价格消费曲线。
12、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动,为替代效应。
替代效用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13、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14、吉芬商品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它的需求量增加。
其需求曲线向右上访倾斜,对于这种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经济学家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加以解释。
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作为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也价格成反方向的变都怪,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致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正方向的变动,这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15、生产函数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和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一定的生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反映了一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与生产者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有直接的关系,并随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而变动。
16、边际产量在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增加量,用公式表示为 L TPL MP ∆∆= ,其中MP L为要素L 的边际产量,∆TP 和∆L 分别为总产量的增量和要素L 的增量。
17、等产量曲线生产理论中的等产量曲线和效用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是很相似的。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与无差异曲线相似。
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18、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它表示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关系,以保持产量不变为前提,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称为边际技术替代递减规律。
19、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它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在存在两种一上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中(即长期中),生产者在其成本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其产量既定时使成本最小时所需要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最优数量组合。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γω=LK RTS (使用K 和L 这两种生产要素时的情况)。
20、规模经济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生产规模的变化在生产理论中被定义为全部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规模经济的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这种变化关系有三种情况,生产要素的变化比例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产量变化,相应的,规模报酬为递减、不变或递增。
21、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的最优配置的结果。
消费者提供劳动可以获得收入以便消费商品,而时间又可以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满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
另一方面,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
注意到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两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
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今国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上升。
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销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
22、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指对于一种特定的配置而言,当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再配置可以在不影响他人福利状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福利状况,则称原有的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根据这一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编号,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后者相对于前者使得资源配置状态得到改善,社会福利得到增进,如果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则称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率,23、私人成本私人成本就是私人活动所导致的成本24、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价值,是一定是其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25、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它表明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
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
26、线性消费函数是指一类特殊的消费函数,即消费与收入成线性函数关系。
以c 代表消费,y 代表收入,则有y c βα+=,其中β为边际消费倾向。
对线性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27、储蓄函数是指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一函数说明:储蓄取决于收入,与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函数可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
28、投资乘数是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是大于1的,且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29、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带来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
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
30、政府购买乘数是指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变动的比率,政府购买乘数为正值,其值为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31、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可写为)(γιι=。
一般地,投资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32、加速数是指产出的增长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称为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与投资之间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
33、IS曲线是指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是,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反方向的变动关系,这一关系的几何图形即为IS曲线。
34、流动偏好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行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
35、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持有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银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36、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37、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是指西方财政制度本省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时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