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与劳动仲裁证据规则的关系❖(一)民事诉讼与劳动诉讼的关系❖(二)民事诉讼与劳动仲裁的关系❖(三)劳动仲裁的证据规则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的证据规则体系❖(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三)《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四)《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五)《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六)《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七)《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统一了劳动人事仲裁案件的处理程序)2008年5月1日❖第6条举证责任、第37条鉴定、第38条质证、第39条举证责任,共4条。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9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
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统一办案规则,2009年1月1日❖是迄今为止关于仲裁的证据规则最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从第17条至22条,共6条,其中第22条将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正式引入仲裁程序。
(三)《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第六章证据12个条文63-74条(四)《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2年4月1日实施是迄今为止关于仲裁的证据规则最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
大部分均可适用,只有个别内容如二审等除外,仲裁没有二审。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举证责任的分配;❖第二,调查取证问题;❖第三,举证期限和证据交换;❖第四,质证;❖第五,证据的审核认定。
❖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条:“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辞退、除名、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五)《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01年4月30日❖解释(一)第13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解释(一)对劳动争议的证明责任的一般分配方法是否构成突破。
(六)《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6年10月1日第1条“关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举证责任”“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82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七)《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010年9月14日第9条“关于加班费的举证责任”"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三、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中的理解与适用(一)举证责任分配1、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合理分配(1)对“谁主张谁举证”的误解理解一、理解二、理解三(2)对举证责任倒置的理解——“应当举证与能够举证的关系”(3)根据“举证能力”、举证难度、公平原则等“合理分配”举证责任2、举证责任在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具体分配(1)在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中(2)在拖欠劳动报酬的案件中1、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1)一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2)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将本应承担的举证责任转由对方承担(3)特殊原则:(1)对“谁主张谁举证”的误解理解一:应判断“主张的事实”是“积极事实”(发生的事实)还是“消极事实”(没发生的事实)“证据可以证有,而不能证无”理解二:在主张的“积极事实”得到初步证明后,主张“消极事实”的一方则产生举证责任理解三:某些情况下对“消极事实”的自证(2)对于举证责任倒置的理解——“应当举证与能够举证的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将本应承担的举证责任转由对方承担(3)根据“举证能力”和举证难度、公平原则等“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有能力,需举证”(“谁掌管,谁举证”的实质即“有能力、需举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18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17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2、举证责任在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具体分配(1)在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中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的举证责任分配(2)在拖欠劳动报酬的案件中1、在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中举证方法: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的证据,如签有《劳动合同》则提交合同,如没签劳动合同则参考下列凭证:(1)工资支付凭证或银行工资发放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享受各种福利待遇的凭证;这类证据证明力较高。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胸卡”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这类证据证明力较低,因为制作简便,且通常无公章或钢印体现。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4)还有培训名单,节假日值班表、考勤表等;(5)房贷收入证明:无论是否真正买房是否借款,均可开具“工资收入证明”以备用。
(6)其他劳动者的证人证言。
2、在拖欠劳动报酬的案件中3、在不支付加班费的案件中《最高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9条规定:“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4、在用人单位作出某种关系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决定的案件中决定主要包括:(1)开除;(2)除名;(3)辞退;(4)解除劳动合同;(5)减少劳动报酬;(6)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
通常理解: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5、在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案件6、对劳动者旷工被开除的案件7、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举证责任(二)举证期限与逾期举证1、举证期限:规定举证期限的立法目的打破“证据随时主义”2、逾期举证的后果:《办案规则》明确了劳动仲裁案件的举证期限问题及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第19条:“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
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承担不利后果。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包括:第一,质证方可以拒绝质证;(同意质证的除外)第二,劳动仲裁机构可以不组织双方进行质证;第三,劳动仲裁机构不应当将该证据作为定案的证据。
(三)证据的种类、质证证据的种类:(一) 书证;(二) 物证;(三) 视听资料;(四) 证人证言;(五) 当事人陈述;(六) 鉴定结论;(七) 勘验笔录1、对书证的质证:对书证的真实性的质证2、对视听资料的质证(1)关于试听资料的真实性:不能有剪辑、加工过的痕迹,不应有停顿,应为连续录制,应为最原始的资料。
(2)关于视听资料的合法性:3、对证人证言的质证对证言真实性的判断:第一,证人是否出庭?第二,是否为孤证?第三,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4、对当事人的陈述:关于自认的问题5、对鉴定结论的质证:专家证人(四)证据的审核认定1、证明标准:“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高度盖然性”2、审核认定证据的原则:一、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面临的形势(一)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的重要作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是一项我国特有的权益救济制度,是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也是我国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
第一、立法地位有所提高了。
第二、权力增大了。
第三、辐射面更宽了。
第四、社会公信力提高。
第五、制度更加完善,职能更加理顺。
(二)仲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已迈入调解仲裁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次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写入重要文件;第一次将加强调解仲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改善民生行动计划”专栏,这是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恢复和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建立以来首个基础建设项目。
同时,将“劳动争议”列为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的社会矛盾之一。
二、我省调解仲裁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以及下步工作打算(一)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方面2011年1-3季度,全省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经依法审查,共处理不予受理案件746件。
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872件,涉及劳动者5804人。
其中涉及农民工争议430件,涉及劳动者802人;10人以上集体争议53件,涉及劳动者1266人(其中含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50人以上的重大集体争议1件,涉及劳动者75人)。
审结案件4683件,结案率96.1%,涉案金额达18404.69万元。
其中裁决结案2284件(含一裁终局165件),调解及其他方式结案2399件,调解及其他方式结案率51.2%。
(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工作关于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黑人社发[2011]80号)《关于选择部分企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的通知》(黑人社函[2011]479号)三)仲裁机构建设工作在仲裁委员会调整组建方面《关于调整组建黑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通知》(黑人社发[2011]102号),调整组建起由常务副省长刘国中担任主任,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黑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人社厅。
劳动人事仲裁实体化建设方面截止去年年底,我省成立仲裁院63家,实体化比例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