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植物矿质元素
(二)、合理施肥的指标
1、施肥的形态指标
a.相貌 b.养元素 营养临界浓度(critical concentration):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低 养分浓度。 b.酰胺 c.酶活性
组织营养元素浓度与产量关系的图解
三、施肥增产的原因
施肥增产的原因是间接的,施肥通过有机营养(光合作 用)来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
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
被动吸收:不需要代谢提供能量,顺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物质的过程。
主动吸收:需要利用代谢提供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物质的过程。 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方式。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通过细胞膜的内折将吸附在膜上的物质转 移到细胞内的过程。该过程是非选择性吸收。
六.植物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
离子交换有两种方式:
根与土壤溶液的离子交换
(1)间接交换
(2)接触交换
2.离子进入根部导管
两条途径 质外体
共质体
1)质外体途径 外界溶液中的离子可顺着电化学势梯 度扩散进入根部质外体,故质外体又 称自由空间。
根部吸矿质的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2)共质体途径
离子通过自由空间到达原生质表面后,可通过主动吸收或 被动吸收的方式进入原生质。 在细胞内离子可以通过内质网及胞间连丝从表皮细胞进 入木质部薄壁细胞,然后再从木质部薄壁细胞释放到导管中。
扩散作用的分类
扩
单纯扩散 (simplediffusion)
溶质由从浓度高的 区域跨膜移向浓度 低的区域的过程, 可双向进行。
散
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经细 胞膜上的离子载体顺浓 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 跨膜转运过程。与简单 扩散一样,可以双向进 行。
3.电致泵
(二)、氨态氮的同化
形成的谷氨酰胺和谷 氨酸可进一步通过转氨 作用、氨基交换作用等 一系列反应形成其它各 种氨基酸。
图2-15谷氨酸合成酶循环
(三)、生物固氮
是指在生物体内将大气中的N2转变为NH3或NH+4的过程。能 固氮的生物都是原核微生物。
非共生:固N菌,梭菌,兰藻 微生物
共生:豆科的根瘤菌,
单盐毒害与离子对抗
1.单盐毒害
溶液中只有一种矿质盐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toxicity of single salt)。
2.离子对抗
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再加入少量其他矿质盐,即能 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间能相互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作 用的现象叫做离子对抗(ion antagonism)。
5.土壤含水量 6.土壤微生物
7.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竞争作用 即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的吸收。竞争 易发生在具有相同理化性质(如化合价和离子半径)的离子 之间,可能与竞争同种离子载体有关。如 NH4+对K+,Mn2+、 Ca2+对Mg2+、K+对136Cs+,Cl-对NO3 -等都有抑制效应。 离子协助作用 即一种离子的存在能促进植物对另一种离子的吸收。 这种作用经常发生在阴、阳离子间。
- NO3 +NADH H + - + NO2 +NAD +H 2O NR
NADH来源于呼吸作用。 关于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 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受底物NO3- 诱导。是一种钼 黄素蛋白,含有钼和黄素辅酶FAD,Mo在酶促反应中起着电 子传递体的作用。受光的促进。
2、不同生育期需肥情况不同
1)养分临界期 在植物生命周期中,对养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如水稻的三叶期,“一叶一心早施断奶肥”; 如禾本科作物的幼穗分化期;油菜、大豆的开花期;棉花的 盛花期.
营养最大效率期:
施肥营养效果最好的时期,称为最高生产效率期,又 称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一般是生 殖生长时期 。
七.植物地上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植物地上部分也可以吸收矿质元素,这被称为根外营养。主 要是叶片,所以亦称为叶片营养(foliar nutrition)。
途径: 气孔、角质层 表皮细胞的质膜 根外施肥的特点: 外连丝(ectodesmata) 叶脉韧皮部
1.当幼苗根系不发达,而代谢旺盛、生长快、需肥量大时; 2.作物生育后期根部吸肥能力衰退; 3.营养临界期需肥量大,应用根外追肥可以补充营养; 4.某些肥料(如磷肥)易被土壤固定,而根外喷施无此弊端, 且用量少,节省肥料; 5.补充植物所缺乏的微量元素,用量少,效果快;
(一)硝酸盐还原为氨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在硝酸还原酶作用下,由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二是在亚硝酸还原酶作用下,将亚硝酸盐还原为氨。
(+5〕 (+3) (-3) +2e 6e - - NO3 NO2 NH 3 硝酸还原酶 亚硝酸还原酶
1、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在细胞质中进行,由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催化的。
3.平衡溶液
把必需矿质元素按一定比例和浓度混合,使植物生长发育良 好,这种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的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balanced solution)。
A.NaCl+ KCl+ CaCl2; B. NaCl+CaCl2 C. CaCl2; D. NaCl
小麦根在盐类溶液中的生长情况
溶液 NaCl
浓度/膜外)
mmol/L
0.14
mmol/L
160
1142
Na+
NO3SO42-
0.51
0.13 0.61
0.6
38 14
1.18
292 23
其次,对同一种盐的不同离子吸收的差异上。
生理酸性盐:根系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如果供给 (NH4)2SO4,大量的SO42-残留于溶液中,酸性提高, 这类盐叫生理酸性盐。 生理碱性盐:根系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如果供给 NaNO3,大量的Na+残留于溶液中,碱性提高,这类盐 叫生理碱性盐。 生理中性盐:根系吸收阴离子与阳离子的速率几乎相等, 如果供给NH4NO3,PH值未发生变化,这类盐叫生理中 性盐。
主要区域在根毛区。
(一)吸收特点
根系吸收矿质与吸收水分的相互关系:
1)相互关联:盐分一定要溶于水中,才能被根系吸收,并随水 2)相互独立:
①两者的吸收不成比例; ②吸收机理不同:水分吸收主要是以蒸腾作用引起的被动吸水 为主,而矿质吸收则是主动吸收为主。 ③分配方向不同:水分主要分配到叶片,而矿质主要分配到 当时的生长中心。
胞间连丝如何连接相邻细胞中的 细胞质的示意图
(三)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1.土壤温度状况 2.土壤通气状况 影响主动吸收。 排水,增进土壤通气。
3.土壤溶液浓度 有饱和效应,太高造成“烧苗”。 4.土壤pH状况 直接影响
H R C NH2 (p H>6 ) COO R H C COO R H C NH+ 3 (p H<5 ) COOH
2、亚硝酸还原成氨
由叶绿体中的亚硝酸还原酶(nitrie reductase, NiR)催化。
- NO2 +6e+ H + NH 4 2H 2O 8 NiR
亚硝酸盐还原的电子供给体是绿叶中的铁氧还蛋白(Fd)。 Fd来源于光合作用。 根部进行的亚硝酸盐还原,其还原力来源于呼吸作用。 还原产生的NH4+或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NH4+,主要通过氨 基化作用、氨基转换作用等合成氨基酸;另一方面,也可形成 酰胺作为贮存、运输形式,或解毒作用。
施肥既可以改善植物的光合性能(生理效应),又可以通 过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应),达到增产的效果。
(一)施肥的生理效益
具体表现在:施肥增大光合面积(如氮肥使叶面积 加大),可提高光合能力(氮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磷是光合进程中许多环节必需的),可延长光合时间 (氮肥延长叶片寿命),有利光合产物分配利用(如 磷、钾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等。
根的总长度(mm) 59
生长情况 生长不好
CaCl2
NaCl+CaCl2 NaCl+CaCl2+KCl
70
254 324
生长不好
生长较好 生长正常
(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1.离子被吸附在根系细胞表面
根部细胞呼吸作用放出CO2和H2O。CO2溶于水生成H2CO3, H2CO3能解离出H+和HCO3-离子,这些离子同土壤溶液和土壤胶粒 上吸附的离子交换,如K+、Cl-等进行交换,使土壤中的离子被 吸附到根表面。 离子交换按“同荷等价”的原理进行,即阳离子只同阳离子交 换,阴离子只能同阴离子交换,而且价数必须相等。 根系还可分泌出一些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来溶解一些难 溶性盐类,并进一步加以吸收。岩石缝中生长的树木、岩石 表面的地衣等植物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矿质营养的。
(二)施肥的生态效应
例如,施用石灰、石膏、草木灰等能促进有机质 分解,也能提高土温。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可以 中和土壤的酸性。如果施用有机肥料,更为优越,它 不只是养分较全面,肥效较长,而且还能改良土壤的 物理结构,提高土温等。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与再分配
矿质元素在地上部各处的分配与再分配,因离子在植 物体内是否参与循环而异。
参与循环的元素:
有的元素进入地上部后仍呈离子状态(如钾) ;有的元 素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不断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又转移到 其它需要的器官中去(如氮、磷、镁) 。 参与循环的元素都能再利用。缺素症状发生在老叶上。
八.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与分配
(一)矿质元素运输的形式 N——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运输(氨基酸、酰胺,少量NO3-) P——正磷酸和少量磷酰胆碱、甘油磷酰胆碱。 S——硫酸根离子,少量蛋氨酸及谷胱甘肽。 金属离子——离子。 (二)矿质元素运输的途径 根系吸收的无机离子主要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同时可从 木质部活跃地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叶片的下行运输是以韧皮部为主。也可以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 木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