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

《病梅馆记》教案龚自珍一、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能力目标:①理解本文借梅议政、托物言志的写法,并背诵全文。

②理解文言词语:夭、病、绳、锄、斫、删、遏。

③提高学生诵读和欣赏文言文的水平。

二、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背诵全文。

四、教学说明:诵读法、探讨法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理解作者的理想和借“梅”寄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那个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人吗?(孔乙己)还有那个连考不中,老年得举却喜极发疯的人?(范进)当我们思考他们可笑行为的根源时,我们就会把问题的焦点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摧残。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清代散文,那就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书写课题及作者)㈡背景介绍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

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

“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

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

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

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

然而,作者在当时的社会又不能直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议政。

这也正是我们熟知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㈢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杭州)人。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

他同林则徐、魏源等到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

因此为保守势力所不容,一再遭到排挤打击。

㈣自主、合作、探究现在有很多同学都喜欢玩闯关游戏吧?那么今天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勇士闯关的游戏,我们的任务是:“闯四关”,看哪些同学能顺利地闯过“四关” !1.展示目标:闯四关⑴初读有印象⑵再读无障碍⑶三读明主旨⑷四读涌气血(板书)2.品读探讨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后我会让学生“猜一个谜语”,“找一个句子”,如果这两项任务完成了,第一关就算闯过了。

⑴初读有印象①检测一:(猜谜语)谜面:梅花“三弄”,猜《病梅馆记》中弄梅的三个动词。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谜底:(斫直,删密,锄正)②检测二:(找句子):诗圣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作者心忧天下的胸怀。

本文中哪一句跟此句类似。

谜底:(“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⑵再读无障碍这一关我们的任务是::①无字、词读音障碍;②无句读障碍;③无字、词、意义障碍。

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⑤概括文章大意。

①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读音是否准确?句读是否清楚?②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例:龙蟠(pán)欹(qī)枝斫(zhuó)直鬻(yù)梅孤癖(pǐ)诟(gòu)骂稚(zhì)枝抖擞(sǒu)恃(shì)倚喑(yīn)哑广贮(zhù)遏(è)止③教师设障碍并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彻底扫除障碍。

障碍一:“以欹为美”中“欹”为何义?假使没有句解,你能解释这个字吗?欹:倾斜(对应法“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障碍二:文中句子“以夭梅病梅为业”中“病”字与题目《病梅馆记》中“病” 意思是否相同?不相同。

①“使……病” ,动词;②病态的,形容词。

生活中如“愚人节”中的“愚”,可以有两种理解①愚弄,动词②愚笨的,形容词。

障碍三:请指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其钱也。

”一句中两个“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障碍四:请指出“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中两个“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助词“的” ;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积累:课后请把文中含有“以”(14个)和“之”(23个)的句子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④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教师指导,注意一些重难点句子的翻译。

⑤让学生分组讨论,概括文章大意。

教师再以板书形式进行解说。

(板书)揭疗梅的根源病写疗梅之行动梅表疗梅之决心馆显疗梅之意志记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已成功的闯过了两关,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一方面,简单了解了作者龚自珍及文章写作背景,熟悉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在熟读课文之后的翻译过程中,具体掌握了一些重点实词的用法,并梳理出文章大意。

同时,同学们也对文章从整体上有所感受:A:文章在写疗梅,实质是在呼吁挽救人才。

B:文章通过描写人对梅的摧残,实质在写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毒害C:文章表达了疗梅的决心,实质在写作者积极要求变革和个性解放。

四、布置作业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更快的突破最后两关,做以下要求:(1)课后熟读并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思考: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请同学们深切体会文章中都有哪些寓意?第二课时一、教学要求:通过讨论,明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成功的闯过了本文的两个难关,结合写作背景,通过翻译课文,从整体上解了全文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来进行最后的突破,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并领会文章作为一篇托物言志散文的深刻寓意。

㈡具体研习,突破重点。

1.三读明主旨⑴一读:我们通过初读、再读,订正了字音,也疏通了文意。

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明白这篇文章的主旨。

⑵一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用下面几个问题去启发学生)?①文所谈的对象是什么?本文所谈的对象是“病梅”。

(“梅”和“病梅”的区别是很大的。

“梅”是自然的,“病梅”是被摧残的,不健康的。

)②是怎么被弄成病态的?请用文中的六个动词加以概括。

板书:斫、养、删、夭、锄、遏(写出了对梅的摧残多么地狠毒)③人画士并没有种植梅为什么说是他们在摧残梅呢?文人画士用自己的标准引诱养梅的人摧残梅。

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但是,一“未可明诏大号”;二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三,从客观上说“那些种梅者”不能“以其智力为也”。

所以,他们只好暗通关节,让“鬻梅者” 来转告自己的“孤癖之隐” 。

④对“江浙之梅皆病”的情况,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三个动词。

泣、疗、贮(泣:哀悼梅;疗:拯救梅;贮;保护梅)⑤者苦苦找寻病梅的病因还发誓要疗梅,他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吗?表面上是写梅,写疗救病梅,解除对梅的束缚,让梅自由自在地生长。

实际上是呼吁解除对人才的束缚,拯救被摧残的人才。

不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去体味本文主旨。

资料一:龚自珍其人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杭州)人。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

他同林则徐、魏源等到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

因此为保守势力所不容,一再遭到排挤打击。

资料二:《已亥杂诗》及创作背景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夕。

当时朝政日非、边事日紧,而举国上下却“人心混混”。

针对这一时代新状况,龚自珍曾说过这个意思的话这是一个人心混混,朝廷无“才相”,兵营无“才将”,学校无“才士”,田野无“才农”,工场无“才工”,街市无“才商”,甚至连“才偷”、“才盗”也没有。

痛感于这种“衰世” 之际才乏人庸的情形,胸怀大志而又无地施展的龚自珍只得仰天叹息,向苍天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希望打破这种人材匮乏、万马齐喑”的局面。

资料三: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八股取士。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每部分的写法都有规定。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

⑥然疗梅是拯救人才,那作者为什么不直说,为什么要借梅来说明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看““资料四:文字狱”资料四:旧时统治者往往故意从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以镇压知识分子,叫“文字狱”。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兴文字狱,刑罚残酷,株连众多。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使士大夫思想遭受严厉的桎梏,为了避免杀身之祸,龚自珍以梅为寄托,托梅言志,借梅议政。

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小结:本文提到了那些事物,它们分别有什么寓意?托梅言志借梅议政梅————————————(人才)文人画士————————(封建统治者)病梅————————————(被摧残的人才)鬻梅者------------------统治者的帮凶品梅标准:-----------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疗梅的举动---------破除对人才的束缚,让人才自由发展恢复梅的自然本性------要求个性解放,呼唤人才的心情一种手法:托物言志,一腔愤怒: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压制和摧残人才的满腔愤怒。

一个愿望: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1.读涌气血⑴想一想现在我们该用怎样感情去读这篇文章?⑵中哪些句子读起来会让人气血俱动,请读一读。

⑶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三、总结课文:本文以“病梅”为话题,以“疗梅”为中心。

表面上句句说梅花,实际上是句句说人才。

文章托物言志,以梅喻人,借梅议政,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压制和摧残人才的愤怒和强烈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四、拓展迁移:1.“固也”一词,除了课本上的“原来是这样”这个解释外,还有多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或者说你还有不同的理解),并说说理由。

(1)“本来是这样”,运用“固也”这一让步句式,以引起下文转折;(2)“原来如此”的意思,表示了龚自珍对文人画士“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种“孤癖之隐”的惊讶,对他们这种丑美颠倒、以非为是的审梅标准的难以言状的吃惊和愤怒,对“江浙之梅皆病”这种现状的恍然大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