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一)背景和目标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因其认识对象的不同,教学程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不便于在课堂上直接观察的,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资料和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活动。
如第一课和第二课。
第二种是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解释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
一般经历以下程序: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作出假设——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现象——
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
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
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这个词汇含义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通常用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来描述,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归纳高原、平原、盆地、峡谷等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比如,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
“观察地形图”。
观察之前,要让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学生也可能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已有初步的认识地形图的知识),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要先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比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等等。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