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②、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药物的肾排泄和药物进入肝的过程服从该机制.特点: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1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特点: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

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

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

特点:(1)(2)需要消耗机体能量(3)需要载体参与(4)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

膜转运特点: (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10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弱酸性:p K a-pH=lg(Cu/Ci)。

弱碱性:p K a-pH=lg(Ci/Cu) 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1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较大比例。

2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

药物在肠内的吸收不符合pH分配假说,一般较高原因:吸收表面的微环境pH较低,大约5.3左右;(一)胃肠液成分与性质: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糖蛋白:可吸附药物或阻滞药物的吸收;不流动水层(stagnant layer):400nm;溶媒牵引效应(solvent drag effect):促进作用(二)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空速率:胃内容物排出的速度。

一级速率过程,与胃内容物体积呈正比.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止痛药、麻醉药等使胃空速率都可下降。

(三)药物在肠内运行:分节运动:环型肌的收缩与舒张,起混合作用;蠕动:推进胃内容物;粘膜与绒毛的运动:粘膜肌层收缩,更有利于吸收。

(四)食物的影响:改变胃排空速率,影响吸收速度或吸收量;胃内黏度增加,吸收水分,影响崩解和吸收速度;高脂肪食物增加难溶性药物吸收,如灰黄霉素。

高蛋白食物影响以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如左旋多巴。

合并用药。

(五)药物在肠内的代谢:消化酶、肠道菌群产酶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④药物转运糖蛋白2)药物因素①解离度和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③、3)剂型因素①剂型;②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试介绍可用哪些方法制剂可提高药物经口服吸收?答:1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溶解度,包括将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型药物,假如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如HP-β-环糊精、二甲基-β-环糊精等制成包合物;2增加药物表面积,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等。

3加入口服促进剂等。

12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响不大。

Ⅱ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少药物的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

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Ⅳ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4设计缓控释系统应考虑的因素?(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2)药物的稳定性(3)药物体内15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pH值最高(6.5-7.5或更高)②、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③、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④、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16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答:①. 静脉注射iv:注射容量一般小于50mL;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

②、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

吸收途径:毛细血管途径和毛细淋巴管途径.③皮下与皮内注射:吸收速度:大腿皮下﹥上臂﹥腹部。

皮内注射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4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17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答:(一)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因素18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外层越20%-25%的组口腔黏膜中舌下黏膜渗透性》颊黏膜》齿龈黏膜和腭黏膜。

而且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

(2)剂型因素。

舌下片剂起效快。

药物经口腔黏膜渗透的能力与药物本身的脂溶性、解离度和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大多数弱酸和弱碱性药物能通过脂质膜进行吸收。

A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单室或双室扩散池。

B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一般其空气动力学粒径应介于0.5~7.5um。

C蛋白多肽药物经粘膜吸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非口服与注射途径包括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19药物经皮肤转运的途径?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

(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药物经皮给药速率随身体部位而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的。

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

老人和男性的皮肤较儿童、妇女的渗透性低。

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

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

药物的熔点也影响经皮渗透的性能,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

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

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20 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

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