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初中初一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教案
教学课题灿烂的青铜文明授课班级初一
教学用时1课时授课时间2010.09.25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
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突破措施问题意识与探究性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3、分组导学
学习方法
自学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
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内容应与一些相关的
电视剧组合讲解,从而
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相
互沟通,从而使学生在
欢愉掌握历史。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
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在夏、商、西周
时期。
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
制造工艺上。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多媒体演示)司母戊鼎图片。
教师针对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看的图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长呢?多重呢?司母戊
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呀?可见商朝的青铜
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教师引导:刚才,我给大家讲了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突出表现在青铜器制作工艺
上。
现在请大家很快的浏览一下课文小标题,想
一想青铜文明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还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方面。
教学过程
分组导学
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四人一小组。
第一大组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目的内容;第二大组阅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目内容。
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思考屏幕上给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大组问题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第二大组问题
1、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看第一大组的同学如何解答第一大组问题。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
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
青铜农具:铜铲(商)、铜(西周)
青铜兵器:玉援铜内戈(商)、铜剑(西周)青铜用具:铜爵(商)、铜镜(商)
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并简介图片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
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
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
(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1、商、西周时“五谷齐备”
2、技术改进:选种、施肥、治虫害
3、生产工具改进: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
畜牧业发展表现:
1、品种繁多:马、狗、牛猪等
查阅奴隶
社会的相关资
料,了解奴隶的
悲惨境遇,酝酿
角色。
让学生思考、总
结
学生讨论
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
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讨论
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
学生分析思考
重知识的总结归纳
2、牲畜圈养
3、牧场放养(规模大)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
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a)进行繁重的劳动
b)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 随意转让和买卖
d)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
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
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
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
动。
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教师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
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
阶段。
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
便称作“青铜文明”。
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
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
因而,我们
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巩固练习:
1.夏朝已经发现了青铜器,商朝时青铜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比较著名的青铜器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_______,但当时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___________。
3.与上周同期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
_____________,在那里出土了大型的青铜立人
学生看书5分钟,每一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纷纷举手,第一大组1、2两小题很快答出。
学生背上贴一“马”字,纸条撕成带状为“丝”。
学生表演时加入表情和动作。
像、青铜面具等。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_______的国家。
的农作物是在______时期5.后代称为“_______”
齐备的。
今天家畜的主要品种在_____时期已经有了。
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
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二、农业和畜牧业
1、“五谷”的出现
2、家禽的出现
三、奴隶的地位
教后反思:
从历史课教材的内容来看,它具有历史性和
时代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性
和灵活性,而教学方法的完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
得以实现。
从历史课自身的特点来看,它不仅要
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相比其它学科,更
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这
更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寻找通往学生心灵深
处的桥梁,少走弯路。
历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
学水平,反思是最有效的途径,而课后反思,更
带有批判性和思辨性,更有助于教师将教学经验
理论化。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课前精心的
设计,周密的考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
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
如在教学中,一些同
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另一些性格内向的学
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
学生,这种矛盾使得我课后经常遗憾。
因此,反
思这种遗憾,怎样给内向的同学多一些机会,给
胆怯的学生多一点心理准备的空间呢?“课前五
分钟”就这样诞生了,在上课的头五分钟里,每
次以两位学生为一组,就心理健康话题,组织活
动。
以全班参与面、活动形式、内容等评出每月之星。
这样的课前活动,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表现自己,不仅使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益。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不重复自我,更会有遗憾,但如果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一个新的教学灵感也许就在此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