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讲:把人体美赋于建筑--西方柱式
第2讲:把人体美赋于建筑--西方柱式
第2讲: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西方柱式
多立克柱式——无础而设三层阶座不同于踏步(其高度随柱式的整体高度变化)、柱头如倒圆锥台(早曲后 直)、柱身早期粗壮有点沉重,到帕提农时,高粗比为5.47匀称而雄健、柱身槽线锋利光影变化峻峭有力、柱身 下精上细外廓精美弧形弹性饱满、檐部分上下三层即额枋(柱顶过梁)檐壁与挑出檐口、檐壁被三陇板分隔成 段落、三陇板间是高浮雕体积感强和多立克风格一致。檐口底面钣钉装饰1:2:4的比例、构件和他们的间距越 往上越小如同树木由根到梢的变化有生长的活气。总之,多立克简朴单纯方棱方角没有曲线线脚。
Ionic Order
古希腊的柱式建筑特色,起源于希腊的爱 奥尼族,爱奥尼克柱式清秀柔美,适用于秀丽 典雅的建筑形象。 爱奥尼克柱式:这平齿有24个平齿凹槽, 沟槽较深,并且是半圆形的。上面的柱头有装 饰带及位于其上的两个相连的大圆形涡卷所组 成,涡卷上有顶板直接楣梁。有种说法是这种 柱式形似女人的卵巢,因此,在希腊三大柱式 中象征女性。 以柱下端的直径D为量度单位,檐部为 9/4D:檐口7/8D,檐壁6/8D,额枋5/8D。柱子为 9D:柱头1/3或1/2D,柱身8D,柱础1/2D。基座 为1/3D。
第2讲
把人体美赋于建筑 ——西方建筑柱式
一、古埃及(2)前3000年- 800年 二、巴比伦王国(15)两河流域 前19-前16初 三、亚述帝国(16)前8世 四、后巴比伦(16)前7后半- -前6后半 五、波斯帝国(16) 六、古希腊(26) 七、马其顿王国(43)前4世后 半 希腊化时期或晚期 八、罗马帝国(50)395年分为 东西罗马 ,西罗马476年被 北方日尔曼人消
罗马竞技场拱廊上采用希腊风格的装饰,附加的雕像置于拱门内。最底层 由附加的陶立克式的半圆柱支撑着附加的边缘,第二层是附加的爱奥尼亚 式半圆柱,第三层附加科林斯式的半圆柱,顶层则附加科林斯壁柱。
陶立克柱式,又译为多立安式或多利克式--其得名来源于最早使用
它的多立安部落,“柱粗头扁,稳重凝厚”的建筑特点应该和他们英勇剽悍的 民族性有关.陶立克式的特点是没有柱基,柱顶或柱首形式简单并无任何装饰。
第2讲:把人体美赋予建筑--西方柱式
一、柱式的定义与历史地位
1、柱式是古希腊留给世界的最具体而直接的遗产; 2、柱式是石质梁柱结构体系各部件的样式和它们之间的 组合搭接方式的完整规范; 3、柱式是欧洲主流建筑艺术造形的基本元素,它控制着 大小建筑的形式与风格,决定着建筑的面貌; 4、柱式流行到全世界,而且历经两千多年一直延续到现 在,是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5、柱式的基本单元是一棵柱子及它下面的基座与上面的 檐部。
帕提农神庙就是采用了这种比例均匀的陶立克式圆柱,其高度相当于 直径的5.47倍;此后这种石柱有逐渐加高变细,以至于高度变成直径的 8.5倍。圆柱表面刻有20条凹槽,彼此相交为锋利的棱线,柱身因此在阳 光下产生明暗起伏转换的峻峭光影效果,使建筑物在天空下能彼此区分开。 圆柱的柱顶分为两部分,即“卵形花边”和“顶板”。卵形花边是截面为 浑圆提醒或圆锥形的圆盘,其上的方形石板就是顶板,顶板托着屋梁。柱 顶上面所连接的部分称为“柱顶线盘”,柱顶线盘又分三部分:额枋、飞 檐和檐壁。额枋是没有装饰花纹的石梁,安置在顶板之上;飞檐位于最上 层,略微突出于屋顶,其突出部分是额枋高度的一半;檐壁则位于飞檐和 额枋之间。这种结构的初衷本来是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后来才渐渐加以美 化并定型。檐壁被有两条凹槽的长方形竖板隔为段落,这样的竖板称为三 垄板,三垄板之间的空间里面经常设置浮雕,更增加了柱头的美观。 此外在岩壁个垄线之间的 平面,更常常装饰有精巧玲珑 的浮雕,为建筑平添无限风趣。
罗马爱奥尼克柱式
特点:它的主要特征是有柱础,柱头的正面和背
面各有一对涡卷,柱高与柱径的比例增大,,给 人以柔美的感觉,近乎女性人体的美。希腊爱奥 尼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 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 女性柱。爱奥尼柱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柱头,它 也是许多理论和实践论述的主题,全赖维特鲁威 (Vitruvius)的一段简短和晦涩的描述*。仅有的 工具是一把直尺、直角器、线索(以量度半长) 以及一个圆规。
陶立克式最初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细而高,轮廓线是直的,给人轻快优雅的感觉; 第二种相对较短,下粗上细,给人以雄浑壮丽的感觉。如果建造较小型的 建筑,多用第一种形式,因为最初这类柱子大半是木造的,所以后来虽然改用 石材也扔去模仿木柱的形式。建造较大型的建筑师多采用第二种,其用材大部 分都是石材。
第一种柱子流行时间较短,残留至今的已经很少。而第二种形式也逐渐演变为 中间粗两端细的样子。有别致的曲线美。
第一讲:公民的胜利--雅典卫城
第2讲:把人体美赋予建筑--西方柱式
二、希腊柱式的起源与生命力
希腊柱式起源于木结构,经过长期的演变完成了向石结构的过渡。柱式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原本是一种结构方式,后来又演化出一种艺术形 式,一种依附于结构方式的艺术形式。 1、梁柱结构体系的生命力很强; 2、作为艺术形式的柱式同样是非常严谨、非常精致、非常成熟; 3、柱式的适应性很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层组合和与拱券结构结合的 方式。 4、古希腊是两种柱式,即多立克与爱奥尼两种柱式,到了古罗马发展成 五种柱式性,从粗犷雄,它们各有鲜明的风格和个健到盛装的华丽,适用于不 同性质的建筑或同一建筑的不同位置。由乐器的独奏变成的多种乐器的交响。 5、古腊柱式蕴含着饱满的人文精神,这是它长久不衷的重要原因。(欧 洲的中世纪神权统治下,古典文化湮灭1000年,柱式几乎消失,到了文艺复兴 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废墟中认识了古典柱式,把它作为弦扬人文精神武器,柱式 再度成为规范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又用500年,直至20世纪 初的新建筑革命, 柱式才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远没有消失,甚至还有“回潮” )
比例:爱奥尼克式的柱身比例修长,上下比例变化不显
著,柱子高度为底径的9至10倍,柱身刻有凹圆槽,槽背呈 带状,有多层的柱础,檐部高度与柱高的比例为1:5,柱间 距为柱径的2倍。爱奥尼柱为8或9个直径高,在美国的改良 格式中甚至更高。它们通常刻有凹槽。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 林斯式古希腊建筑, 首推位于雅典的宙 斯神庙[Temple of Zeus]。在希 腊化时期,这座神 庙是希腊本土最大 的建筑物。
古罗马柱式
古罗马的五种柱式的特点比例和建筑用途
1罗马多立克柱式 2罗马爱奥尼克柱式 3罗马科林斯柱式 4塔司干柱式 5组合柱式
罗马多立克柱式
比例: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8:1,整个柱身显得
比较粗壮。
建筑用途:希腊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 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下面照片中的多立克式,它的柱首並沒有裝飾,呈現出 優美、簡單的外形。這和之後發展出來的愛奧尼亞、科林斯式相比, 樸實許多。對我來說,辨認柱子不難,倒是一些字詞「楣樑」「柱 間壁」「三豎線飾帶」等等,弄得我很亂,也不清楚到底指的是什 麼地方。今天很有收穫地弄清楚了,真是開心的不得了。照片中, 除了楣樑外,都是多立克式建築才有的東西。這樣以後再去辨認這 是何種建築時,就更清楚了。
特点:外观跟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但在柱头
下端添上一圈环状装饰;柱身下添加了圆环形柱 础。它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柱础,柱子直接安置在 台基上,柱高为柱径的4—6倍,柱身刻有一条条 垂直平行的凹槽(一般是16—20条),柱头由方 块和圆盘组成,没有任何装饰。它的造型粗壮有 力,给人以深厚刚毅的感觉,近乎男性人体的美。
第2讲: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西方柱式
爱奥尼柱式——处处与多立克对比,形成早但定型晚。有柱础如同弹簧有弹性、高细比9.5、柱身槽多于多立克 约为24个 槽与槽不相交有柱身弧面 线条密且柔和 显得轻灵、柱头涡卷、檐部分三层(中间层是雕,下层又分 三层)。
爱奥尼柱 式
雅典娜胜利女神庙
科林斯柱式
克城的爱 秀希 提的气奥 美腊 翁胜质尼 ,爱 神利,柱 柱奥 庙女广又 身尼 (神泛被 有柱 神出称 式 庙现为 条( (在女 凹 古性槽 希柱, ) 腊。柱 。 的爱头 大奥有 量尼一) 建柱对的 筑由向特 中于下点 ,其的是 )如优 涡比 和雅雅 卷较 伊典高 装纤 瑞卫贵 饰细 , 24
Temple of Athena Nike Erechtheum
三、希腊的柱式
在古希腊到公元前5世纪柱式的量化趋于定型。而且越来越来程式化,以至于 古希腊的伟大 学者亚里斯多德说:“一件艺术品,必须统一而完整,以致改易或 删掉其中任何一部分就必定会毁坏或变更全体。说完整,我是说具有开头、中间 与结尾”。 亚里斯多德又说:“任何美的东西,无论是动物或任何其他的由许多不同部分 所组成度量,因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正是这种美学观引导着柱式经过数 的规定达到它的和谐。
陶立克柱式(或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
是一种没有柱础的圆柱直接置于阶座上,由 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 伟。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 槽数目的变化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它来自于 古埃及,有名的法国埃及学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 柱式,是这种希腊柱式的先驱。多立克柱又被称 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 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 式。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Corinth],此亦 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受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 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 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 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爱 奥尼亚式柱头原先只为正面设计,并没有考虑要从任何方向来观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却以围绕芼茛叶[acanthus] 的方式来表现柱头,使它能够从各个方向被欣赏。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并非在于构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 于其装饰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