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政府(终极)

当代中国政府(终极)

政府的特征一、一般意义的政府●权威的广泛性●成员的非自愿性●暴力的垄断性●权力的合法性●政府是人与机构的集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它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二、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政府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府和政党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三、非国家机构的政府原始社会民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由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政府与国家的关系政府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力执行和社会管理的机关,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甚至是执政党在内。

行政的三种形态的特征1、统治行政特征:●集权管理●人治管理(权治)●强制管理2、管理行政●政治与行政分离,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此消彼长,管理职能凸显●政治部门赋予政府以政治的性质,政府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对政治部门负责●政府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内容●广义行政和狭义行政3、服务行政●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公正导向而非效率导向●公民本位而非政府本位●开放行政而非封闭行政●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出现了那些变化与特点●在社会自主权方面,放松了对农村的控制●党政关系改革:减少党政交叉兼职;精简了党委工作机构和领导成员人数;明确地划分了党政领导机构的职责●立法体制:两级立法体制●高度集权的体制有所改善:地方政府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政治控制放松了许多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核心问题: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体制的复杂性●单位人●政府体制的不稳定性●政府机构自身和政府管理体制变动的复杂性西方国家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执政方式的区别就政党与政府的关系而言,议会制与总统制具有共同点:①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是普选;②轮流执政,执政党与政府的联系是暂时的;③执政党的权力是有限的,只局限于国家行政机关;④执政党对政府的领导是间接的,双方在职能和载体上是分开的。

民主集中制在实际运行中为什么更多地表现为集中而缺乏民主⏹中国共产党是靠基层武装斗争夺取政权⏹长期的武装斗争,党指挥枪,军队中命令—服从关系的集权体制深刻影响党组织⏹农民的个体经济、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为脆弱,造成贫困、饥饿,他们不相信自己能解救自己,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清官、强人、权威,普遍存在依赖心理⏹长期的帝制传统,儒家传统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强化了依附观念⏹集权制适应了武装斗争和计划经济的需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谈谈改善党的领导⏹党与人大的关系⏹民主改革首先要从党内开始,然后再扩大到社会民主。

党内民主要抓两头:中央和基层。

⏹改集中性原则为民主性原则⏹社会民主方面,改变党的权力行政化倾向,实行社会民主⏹强调公开化原则,要实行民主监督⏹民主选举:不搞暗箱操作,不搞指令性选举、等额选举,不让群众选不认识的人。

尝试直接选举和竞争选举,逐步取消选拔制度。

⏹实行书记任期制⏹改革监督体制,加强舆论监督⏹改革领导方式:从“政策型”向“法治型”转换⏹任人唯贤公推直选与传统干部任职方式有何不同,有何意义与影响开放式提名直接选差额选“倒着选”意义与影响:(1)扩大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2)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增强了执政的合法性(3)有利于防止腐败。

(4)有利于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

有利于解决党群矛盾、干群矛盾(5)有利于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意见表达与西方国家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主体,效果。

•1、社会成员结构分化程度低•2、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3、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政治制度•4、社会组织化程度高•主体:作为意见表达个体(普遍性,专业性)与作为意见表达团体(制度性,结构性,功能性)中国社会意见表达个体有什么特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时间短,表达渠道比较少,个人表达意见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文化素质的制约,民主权利意识淡薄公共事务中“搭便车”的心态,单个公民的限制政府要求及其个人表达意见的行为,可能面临极大的危险 个体意见表达与集体意见表达的联系十分紧密个体充当意见表达主体的普遍性和现实可能性比较小中国社会意见表达出现了那些新特点,以及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效果?党内民主权威影响政治协商会议完成政治动员当代中国政府决策的主体和主要影响力量。

----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为线索的权力机关的决策;----以党的机构及其领导为线索的党的决策;----以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为线索的执行机关的决策。

一、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府决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政府的实际运行情况也是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处于政府决策的中心地位。

⏹党的决策活动和决策权力主要体现在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上。

⏹重大问题决策过程尚未达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国家权力机关●宪法规定:(1)法律修改制定权。

(2)政府组成人员的选举、监督和罢免权。

(3)审查和批准权。

(4)改变或撤销权。

(5)监督权。

(6)国家生活中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更实际的决策功能:使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意志合法地转变为国家意志人大党委☐人大: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党委:讨论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做出决议三、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执行功能外,还担负大量行政决策和行政立法权⏹中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1)首长负责制是和决策会议制度相配套的决策体制。

(2)副职领导的“分口”管理体制四、其他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功能主要不是决策,而是执行。

从微观角度看,也拥有对一些具体案件的独立决策功能。

但其采用的法律制裁的被动手段,不具有前瞻性。

⏹国家主席:其职权都必须依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实际是全国人大职能的一种延伸,不独立决定国家重大事项如何加强我国的行政监督。

(一)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注意解决好下述问题:1、加强机构建设2、完善法律,明确职权3、完善监督程序4、进一步明确人大代表的任职资格及履行行政监督的法律职责,提高人民代表履行行政监督的自觉性,保证监督实效(二)充分发挥政党监督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政党监督的作用,需要在制度上解决两个问题:(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2)党应当依据法律实施监督。

党的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监督对象活动的合法性,因此,应当在法律程序内开展监督,保证自己的党员和党组织严格依法办事。

传统模式下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扭曲表现。

✧传统模式下当代中国中央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的扭曲✧(1)政企一体化◊中央与地方关系变成生产性关系✧(2)党政企三位一体◊政府间关系变成党内组织关系✧(3)上下职能的一致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变得十分随意:基于履行统一职能(组织国民经济)、实现统一目标(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过程中中央分配给地方的权力大小而形成。

改革开放后到分税制改革前,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的调整1、政治关系的调整(1)行政管理权限1982宪法规定: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国务院的职权、中央和省级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原则划分 (2)立法权限扩大地方立法权限,形成三级立法系统:----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1982年宪法颁布前唯一立法层级----省级人大和省级政府:“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规章。

”----省级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和政府:“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规章。

”(3)干部人事制度中央政府下放和扩大地方政府的干部管理权限,干部管理权限由过去的各级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酝酿、试行国家公务员制度(4)民族自治制度中央政府加强民族自治机关的建设,扩大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2、经济关系的调整:放权、让利(1)中央政府扩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财权。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2)中央政府扩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事权。

审批权、外贸和外汇管理权、物资定价权,增加地方统配物资的品种和数量等经济管理“特权”:经济特区等如何理顺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关系✧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地方分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不要再把单一制同中央集权等同起来。

✧二、构建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政绩考核时加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考察;✧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三、发展民主政治,实行中央地方政府关系民主化✧建立中央与地方的适度分权体制;✧在强化中央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监督的同时,更应通过完善民主政治以强化来自民众与社会对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制约。

✧四、中央地方政府关系法治化✧迄今为止,中国的中央地方政府关系调整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谈判妥协的结果,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和法律保障。

✧地方政府面对的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职权配置格局,不可避免地滋生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

✧中央与地方政府以一对多的博弈要付出高额成本和巨大代价。

✧应该考虑将中央地方政府职权配置和职权调整的程序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如何看待我国政府管理中的“垂直管理”现象。

垂直管理的优势和目标通过保持人事、财务的独立,使其下级部门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加强部门执法监管的权威性、统一性。

改革的目标,实质在于在中央和地方间寻找适宜的权力平衡和制约,以及在“条”与“块”之间寻求最佳权力组合。

垂直管理的问题权力和责任不对等:条条权力在加大的同时,责任却变得越来越小,块块上的权力在流失的同时,责任却越来越大可能剥夺基层政府的执政“要素”,损害地方政府的机构和职权完整性,使“地方政府日渐空壳化”在过多的职权部门垂直管理的情况下,发挥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积极性,难度较大可能造成更大的难以约束的权力如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边界不清晰,仅靠垂直管理,并不足以确保政令畅通和法令统一改革开放以前,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特点。

整个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一、政府对主要社会资源进行直接垄断表现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被取消,政府垄断生产资料政府垄断重要的生活资料政府是社会权力和威望的配置者影响社会组织只能从政府获取所需资源生产生活要素和资源很难横向流动各类社会组织高度依赖于政府二、政府通过“单位制”组织形式对个人进行控制“单位”的概念第一,是一个“基层”法人。

第二,单位必须有自己独立核算的财务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