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乡土中国》读书会总结
本月十号下午四点到六点,我社在教学楼E区举行了本学期第
一次读书活动,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辛林强老师为我们做读书指导。

《乡土中国》一书以14篇小论文的形式主要考察了中国乡村的社会
结构,并以西方的社会形态和中国的社会形态相比较,阐释了中西
方文化的异同。

而我们这次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研讨《乡土中国》中的书本内容,更想以书本关照、显示、思考我们现在的乡村建设
工作。

辛林强老师,曾在西安求学,后赴外地参加工作,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乡村建设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由于我们对具
体的乡村建设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辛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
乡建"的前沿历史和现状。

历史上的乡村建设始于上世纪20-30年代。

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
普遍认识,是知识界投身乡村建设运动的强大动力,当时一大批仁
人志士从自身出发探索中国的出路。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晏阳初在
河北定县,卢作孚的北碚实践,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等都对现代的乡
村建设起到了深远影响。

体系不全,活动不规范是目前"乡建"工作
的弊病。

从2000年前的"支农调研"开始,乡村建设的志愿者队伍就
开始慢慢壮大并进行着不同领域的实践探索。

在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辛老师说,他在江苏的乡下放过一个月的电影,给儿童们免费上过课,他说,虽然是一些看起来简单的行为,
但实质上却联系了人与人。

老师说,"乡建"工作中会有很多的阻力,比如说召集村民们开会的时候没有人来,于是就有一个值得深思的
问题:为什么在以前的农村,如果通知开会大家会立即放下手中的
事情赶到开会的地点,而现在就算你发东西鼓励他们来开会却也不
一定有人来?老师认为,在苏南等富庶区域,乡村建设的脱贫价值
在事实层面是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民组织化等活动来联结
乡村文化。

而农村的文化载体功能是城市所不具备的。

下面是本书社成员对《乡土中国》中若干个问题的感想:
郭嘉琪:
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书中的观点,从社会的层面进行解释,如:
1.我们这一代,即90后,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尤其明显。

解释:我们
无法完全承认家长的"长老权力".根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速
度快,无法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

2.中国目前的思想统治。

解释:在时事权力中,中国共产党感到其
它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

根因:社会变化速
率太高,时势权力过大。

程苗:
"土里土气"、"土头土脑"这些曾经用来形容农村人的贬义词,在费
孝通老师的笔下似乎成为了褒义词。

这些词语意味着农村的生活习
惯与价值取向。

中原农民喜欢把地分割成小块种植,适合游牧的内
蒙地区依旧相同,甚至书中提到的远在西伯利亚的中国人也以同样
的方式生存。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农民进城务工,但他们很多都不
是全家迁移,还是选择留些成员照顾土地,不让其荒废。

这也是导
致养老问题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第二部分,作者提到了:"文字下乡"—"愚".药家鑫在被问到为什
么要在发生车祸后砍人的问题时讲到:"我下车看到她在记我的车牌号,而且她是农村人,比较难缠。

"难缠我理解为愚的一种,我时常
也会在自己的身边听到这样的评论。

他们中的有些人是会有些蛮横,但并不能以偏概全,而且他们很多都只是动作幅度大,嗓门高,这
是农村符号,并不是蛮横。

环境对人的影响。

文化是他人经验的积累?
"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

"
《精神分析引论》中也曾提到这样的观点。

选择性的记忆,部分潜
在记忆会出现在自己的梦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