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热带雨林的认识

我对热带雨林的认识

我对热带雨林的了解14C09207 卢婧曾几何时,天天听着周杰伦为SHE写的那首《热带雨林》一遍又一遍,虽然歌词中并没和热带雨林有多大的关联,可是优美的旋律总是给人以无限遐想···闭上双眼,好像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

热带雨林,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美,勾起了那么多人的神往,所以我决定读懂它···看着MV里美丽的无可救药的画面,我总算有点明白了。

知道学了地理课和环境科学这门选修课,才对它有了些许的了解,原来它有着许多对于全球气候环境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让我惊讶的是,它,远比我想象中的脆弱得多···接下来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对热带雨林的些许了解吧。

一、什么是热带雨林在天气晴朗的早晨进入热带雨林,会莫名其妙地感受到滴滴细雨飘落下来,这种现象是由于树叶上夜晚露珠凝结成的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雨,雨林的树叶历经千百万年的这种作用,相应地形成尾长,利于水滴经叶面慢慢掉下,称为"滴雨叶尖",雨林的词义便源出于此。

到底什么是热带雨林?欣柏有过扼要的定义:高于30m的乔木,富有厚茎的藤木、本质及草本的附生生物。

由于该定义比较符合热带雨林的概念,所以一直沿用下来。

热带雨林是指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它是一种茂盛的森林类型,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神话世界。

在这里抬头不见蓝天,低头满眼苔藓,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

这里光线暗淡,虫蛇出没,人们在其间行走,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很危险。

但是,这里却是生物的乐园,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陆地上其他地方所不可比的。

随着科学家对热带雨林的深入探查和研究,越来越多的生态现象被发现和解释。

但越来越多的发现也揭示,热带雨林中蕴藏着大量的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生物学和自然规律。

特别是热带雨林物种的极端丰富性和植物生活类型的多样性并不能完全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

世界上除热带雨林外的物种充其量仅占总物种的一半。

植物生活类型亦仅只是一部分。

例如,温带的森林,不仅种类贫乏,生活类型单调,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表现亦是相对简单和直接。

依赖于热带以外森林的研究而得出的一些经典或传统的生物学规律和概念显然是非常不完善的,若直接套用来解释热带雨林,自然有很多现象不可思议。

因此,科学家预测,通过对热带雨林的深入研究,或许会完全改变原有的生物学观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还没有充分解开热带雨林之迷时,它就可能由于人类自己的破坏而永久地消失。

①二、热带雨林的分布典型热带雨林发育在排水较好的低地。

山地雨林因湿度增加而附生植物特多,沟谷雨林时有淹水而种类减少,但可分布到热带边缘。

热带雨林呈三片分布,亚马孙河流域为主的南美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约400万平方公里,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雨林覆盖250万平方公里,两地各拥有植物4万种以上。

非洲中部热带雨林约180万平方公里,植物种类较少也有1.3万种。

按里斯(Lieth)估计(1976),热带雨林共占有1700万平方公里领域,占全部森林面积5000万平方公里的34%,其中存留的有机体干重共约470亿吨,约占森林总干重的58%,全球生物量的27%。

因数据测莫难度很大,各学者估计结果颇有出入,然而一致认为,热带雨林储存的生物有机质极多,亦即被固定的碳素数量很大,如按上述数字计算可达213亿吨碳(或耗费710亿吨CO2)。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南亚等地区。

中国云南、台湾、海南及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也有分布。

我国的雨林因纬度偏北又受季风影响,所以种类和外貌不同于典型雨林,以山地雨林和沟谷雨林为主,分布在海南、滇南、雷州半岛和台湾南端。

(上段摘自于/bbsanc.php?path=%2Fgroups%2Fsci)三、热带雨林的生态特征气候: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终年高温高湿,温度和雨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降雨了通常高于1800mm,有些地方可达3500mm。

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林下阴暗潮湿。

白天温度一般在30摄氏度左右,夜间约20摄氏度。

树林特点:热带雨林乔木高大,而且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

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

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许多乔木为争取日照,力图往上生长,树干很少分枝,有的可高达80至100米。

土壤的特征:尽管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多样,在性质上有很多差异,但仍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如在颜色上多呈鲜红或黄色,在质地上一般为壤质或粘质,Ph值酸性至强酸性。

热带砖红壤、砖黄壤是热带雨林区最广泛存在的土壤,是潮湿热带雨林区最广泛存在的土壤类型,这与雨林地区强的风化和侵蚀作用有关。

四、热带雨林的生态作用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除此之外,热带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后凝结成云,再降雨,成为地球水循环的重要部份;不仅有助於土壤肥沃与生物生长,也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除了净化空气是天然的制氧厂以外,它还能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而且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所以还具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

②(以上段落中标注①②处参考百度百科热带雨林的介绍/view/6984.htm)有人会问了,既然热带雨林的生态构成如此复杂,怎么会脆弱呢?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

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

土壤中养分有两个来源,一为岩石风化释放养分,另为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但枯枝落叶释出的养分很少回归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强烈的地表径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

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而且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

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

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就拿巴西作为例子吧。

世界上热带雨林分布最多的国家便是巴西,热带雨林逐年减少的最重要原因是认为因素:巴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受气候,地形,土壤,降水等因素影响农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巴西又是靠农业来发展经济的,所以不得不毁林开荒,不断开辟热带雨林资源,但是巴西农民的耕作方式又是古老的原始的毁林开荒,他们是先砍伐一片森林,然后烧毁当作肥料,等几年后,那片土地的土壤便不肥沃了,他们就换一块森林继续生活!当然这不仅仅在巴西存在,举这个例子说明最重要因素是人为导致!其次,自然因素也是导致热带雨林锐减因素之一,如全球变暖。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植被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可能颠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在本世纪末将亚马逊雨林变为热带草原。

2007年,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得气象学家若泽·安东尼奥·马朗戈说,如果任由全球变暖发展,这一生态丰富地区的降雨会减少,同时气候会升高,继而加剧全球气候的变暖(此观点摘自于中国天气网)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

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热带雨林是如此的脆弱,然而据报道,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乱砍滥伐,世界热带森林面积锐减。

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移民涌入亚马逊雨林边缘地带,他们大面积夺林造田。

在垦荒过程中,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森林,将树木砍倒,再放火焚烧,在清理出来的土地上耕种,过一两季后,土壤不是耗尽肥力就是被雨水冲走,剩下的就是寸草不生的一片砂砾。

在过去30年中,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区的六分之一已遭到严重破坏。

巴西的森林面积与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

跨国公司看中当地丰富的石油、铁、铜、铝土等资源,大肆开采,更加重了对亚马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处摘自于百度知道)而且非洲的森林覆盖率从上个世纪初的60%减少到目前的10%;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三分之二已经消失,亚马孙河流域原有的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目前一半以上已被砍伐;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也正在迅速消失。

热带雨林遭破坏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合理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国家政府可以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惩处力度,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等。

保护热带雨林并不是某些人或某些人的事或某个国家的事,作为一个地球人,每个人应该对它有所了解,并且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可能你的一个小小的想法就能改变整个世界!(上述关于土壤特征的描述摘自于《土壤通报》1960年06期,来源于中国知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