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丰富多样,那么怎样把物理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初始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初始学科,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好奇感。
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对此门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如不及时强化,这种热度是短暂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引言课时,在设计教案上多下功夫,认真上好第一堂课。
比如通过演示“笼中鸟”、“水煮金鱼”、“封闭在玻璃杯中的高低蜡烛哪个先熄灭”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雨后天空彩虹的出现、电灯通电为什么发光、电风扇通电为什么会转”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不仅感觉到学物理有趣,而且感觉到物理知识有用,为今后的努力学习好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增进师生感情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
这是因为兴趣与爱好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
没有这种情感,就
不可能形成兴趣。
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之情,进而达到让学生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
三、提升物理趣味
对知识的兴趣是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
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如:初学“声音的现象”后会问:为什么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学习了“大气压”后,会问:为什么抽水机能抽上水来?学习“物态变化”后,会问:自然现象中的“霜”、“雾”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会问:为什么电风扇通电会转?学习“浮力”后,会问: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下沉而铁船在水中却浮在水面上。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巩固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四、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同时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如“大气压”教学中,让两位同学到讲台前拉马德堡半球,当两位学生用很大的力气也没
能把半球拉开时,同学们都会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有非常好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强化习题训练
物理教科书中有许多物理公式,如p=ρgh、f=ρvg、w=uit等,对这些公式的灵活运用熟练掌握,需要通过多做练习才能做到。
尤其是一些题目需要用到多个公式才能解决的,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这就更要加大训练的力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公式,在训练时候要多注意变换题型。
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侧重基本功的强化训练,从而减轻他们学习物理的困难。
六、开拓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
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