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读书日”专题阅读

“世界读书日”专题阅读

高三专题阅读安静的阅读——写在4.23世界读书日之前2014-4-19 来源:文汇报潘凯雄当居然需要为阅读而鼓与呼,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当读书变得嘈嘈杂杂,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当深度阅读近乎成为一种奢侈品,这个时代是有问题的。

回想起来,我的青少年时光有10年是伴随着浩劫年代度过的,即使是在那个文化短缺、读书无用之风弥漫盛行的荒唐时代,没有任何号召,更谈不上什么强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依然是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地找书看,哪怕是没头没尾不知书名为何的残书破书也照样如饥似渴地传看;回想起来,我们那时候只要找到可看之书,立即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废寝忘食起来,时光倒错、昏天黑地是常态,无论平日里如何淘气,到了那个时刻就只剩下两个字儿:安静。

忆往事绝无今不如昔之叹,而只是想说阅读本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安静的读书本是阅读的常态和最有效的汲取。

安静之美其实何止于阅读。

仔细想想: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丰富的安静?只是这又谈何容易。

莎士比亚曾经对那种张扬的生命状态发出过这样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摆脱了尘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才有可能静得下来,而拥有了心灵与情感的宝藏才可谓之丰富。

歩入这样的境界需要人生的历炼和阅读的滋养;而这种滋养最大程度的汲取惟有安静的阅读。

阅读本质上就是个人最为私密的行为之一,如同饮食男女,他人无可替代。

当你打开一本本不同的书籍,就如同进入了一座座不同的城堡,远离尘世间的喧哗与躁动,安静下来你就是这些城堡中的君主,外人无法进入,惟有书中的人物供你调遣、书中的声音供你倾听、书中的思想任你评判,一页一世界、一书一宇宙。

有了这样的安静,阅读才能直面本心、读出本我,在宁谧与安静中,独享这份书香。

阅读本质上还是一次次的邂逅、一次次的交锋和一次次的对话。

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千年的先贤怪才、今世的凡夫俗子都可能与你不期而遇,你可以与之窃窃私语,唇枪舌剑也无妨;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春光扑面、秋风撩人、山色湖光、人间百态,闲庭信歩、好不逍遥;安静下来打开一本书,头脑风暴、灵魂荡涤、情感唏嘘、纷至沓来。

如此往复循环,每当你合上一本书,你就不再是开卷时的你自己,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也不能两次打开同一本书。

在这样安静的阅读中君临大地、邂逅人世,阅读就会上瘾,成瘾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大上”。

安静的阅读首先是一种状态。

这样的状态与读什么无关,所谓“开卷有益”、所谓“博览群书”、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安静的阅读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对立;这样的状态与阅读的工具和媒介无关,无论是纸介还是数媒,无论是整体还是碎片。

读总比不读好,读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读好。

安静的阅读更是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的抵达自然需要时间,一旦抵达了,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什么当快读、什么当慢读?什么可不读、什么必须读?诸如此类的问号届时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安静的阅读与安静的研究、安静的写作和安静的出版从来都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这一切从来就不是热闹与风光所能成就,安静下来研究、安静下来写作、安静下来出版,才有可能诞生好读物,而安静下来阅读才能品味出读物之好,鲜花与礼炮、金钱与地位永远换不来好的读物与美的阅读。

社会可以热热闹闹地为阅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社会可以轰轰烈烈地倡导以阅读为荣、不阅读为耻的风尚,但社会之于阅读所能发挥的任何作用终究都只能是外力,并不能改变阅读终究是个体行为与选择的本质;社会为阅读所做的一切热热闹闹与轰轰烈烈都是为了回归最终的安静。

会有那样的未来吗?人类的文明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延续和传承,人类的智慧不再需要通过阅读去积累与丰富,如果真有如此时刻,那也一定是人类生生不息的阅读所换来,而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阅读不死,安静的阅读永存。

静下来、读进去,快乐与幸福长相随。

(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纸质书会死吗?2014-4-10 9:46:18 来源:中国教育报刚收到三联书店千里迢迢寄来的中文书,翻开来是久违的书香。

盖在脸上深深吸一口气,跟英文书的气味不一样。

那气味里掺杂着112路公共汽车的报站声,沙滩美术馆旁边三联书店里安静又涌动的爱书人,还有阳光中翻飞的柳絮……让身在异国的我一时迷失。

这大约便是纸质书的魅力。

纸的物理属性让它可以被翻卷折叠,在上面做批注,多少年后当年的笔迹令你唏嘘不已;还有“意境地图”:在回忆文本的某一段时,人们会想象它在页面上的位置;已读和未读页面的厚度,给读者一种比进度条牢靠得多的位置感,从而有助于读者形成一幅前后连贯的文本意境地图……阅读,不仅是眼睛与文字的接触、大脑对信息的摄取,也是人类多重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与冰冷单调的电子书相比,带着油墨芳香、或柔软或挺括、翻起来哗哗作响的纸书是多么的立体而性感。

即使在电车、地铁上,我们对陌生人手里的书瞥上一眼,那人的身份职业兴趣品位就大抵传递出来,给懂的人接收,给乏味的旅途增添一点表情。

但请别误会,我是电子书的拥趸。

上网几个点击之后,一本好书便进入我的手机、ipad 或Kindle,握着手机便相当于坐拥上千册书,这感觉让我肾上腺素欣快地分泌。

电子书的特点即短平快+廉价——出版周期快,信息更新和更正快,制作成本廉价,极其便携。

这太适宜信息时代海量信息的推陈出新了。

当时间紧促,需要飞快浏览文章时,没有意境地图也可以将就。

电子阅读还可以通过关键词在厚厚的着作中速查需要的信息;通过长按一个单词启动电子字典功能,这比放下书、拿起字典不知快捷多少倍。

环保、节省林业资源也是电子书的优势。

但是电子书最大的不足,是让阅读变成了纯粹的信息获取,就好比把享受色香味刀工摆盘儿的进餐变成一把一把地吞食维生素药片。

虽然获取信息的实用功能被满足得差不多了,但人们惘然若失。

当然,为了弥补这种感觉失调,各类电子书阅读器也在竭尽全力,不断改进读者体验,但相当一段时间内,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无法模仿到位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的必然,电子书、数字出版对传统书籍及其相关产业造成冲击的当下,我仍然相信,纸质书不会消亡,尽管它的生存环境在电子书像猛兽一样来袭之际变得很艰险,但艰险并不导致灭绝,而是产生更适合环境的新生命的契机。

电子书是互联网的产物。

互联网所导致的碎片化阅读以及思维的零散化和浅薄化在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一书中被详加描述。

人生短暂,精力有限,海量信息和快餐阅读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影响着人的深度阅读和思考。

去年夏天网上疯转一篇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写的中国旅行见闻,她叹息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恶化,所到之处人人都在玩手机、发短信。

她呼吁中国读者要少沉迷于互联网和手机,回归古典式阅读。

笔者对她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

首先,不该将互联网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对立起来,因为二者的本质都是在摄取信息、获得新知。

传统纸书并不完美,相对于电子书和互联网阅读,前面提到的电子书的优点便是纸质书的缺陷。

其次,所谓阅读并不应该仅指文学类阅读。

在技术型、实用型阅读方面,互联网和电子书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便利。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片刻之间纵横驰骋于信息和书籍的海洋,是古人所没有的幸运。

人类有了互联网,阅读的选择范围大大拓宽,我们可以从中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书籍、作者进行引申阅读。

读者要学会在精读和泛读、慢读和快读之间作出选择。

对当今阅读扁平化、思维扁平化发出哀鸣并怪罪互联网是不恰当的,这就好比物质发达之后,胖子增加了,饱暖思淫欲了,于是人们开始怀念单纯贫穷的年代一样。

该怪罪的不是物质,而是自己选择的能力。

如同电子书和纸书不是敌对关系一样,互联网与出版物也可以是和谐的促进关系。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可以使读者的阅读兴趣、趋势被捕捉和分析,极大地减小出版社选题策划失败的风险。

兰登书屋编辑总监杰森·爱泼斯坦认为,互联网的出现给出版业带来新的生机,他发明了一种联结出版公司数据库的快速印刷机,读者在机器上挑选想要购买的图书,出版社发送数码文件到印刷机,数分钟之后,新书便打印出来。

由于减少了烦琐的中间环节,书价也大大降低。

这位老牌出版人认为,这将给出版业带来新的活力。

愿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时代电子书的便利时,也别忘了坐下来,安静悠闲地翻阅一本纸书,享受一种更深邃的幸福。

世界读书日:请远离功利化阅读2014-04-19 15:08:45来源: 新民晚报李泓冰世界读书日又要到了,4月23日。

始终有个偏见,但凡需要设个节日的,往往是要保护某些弱势的、易被忽略的、相对无力的人或事,节日一来,好歹对社会是个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珍爱的。

比如儿童节、妇女节之类。

当然,这回是读书节。

不过,在中国,读书还用得着提醒吗?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读书简直成了举国皆狂的盛事哦,虽然,那似乎只是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的专属。

据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不久前公布的一项权威评估结果,咱上海中学生在数学、阅读与科学等方面的能力均居全球首位。

数学自然遥遥领先,阅读能力也不含糊,上海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比起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同龄人领先至少一年呢。

然而,有阅读能力不代表有阅读兴趣、阅读时间和阅读数量。

换一组数据再比对,咱们的领先地位便荡然无存。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2011年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4.35本,上海领先于全国,人均8本。

可是,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更高达64本!可疑的还在于,我们读的那四到八本书,真能让孩子们沿人类进步的阶梯拾级而上?林黛玉对手不释卷的贾宝玉质疑:“不要在我面前弄鬼了,不是那些书,那又是什么书呢?”咱要是也细看一下,多半是教材教辅读物。

提前一年获得的阅读能力,其实“来之不易”。

大中城市久禁不绝的择校热,中西部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各色补习班,孩子们更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把小身子骨读得越来越弱不禁风……是不是有这么个逻辑?中国人的书是专给孩子们读的,专为应付考试升学读的。

功利化阅读之弊,在于读得越多越苦,越痛恨阅读。

一旦离开校园,阅读便彻底破功。

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

那么,能否从非功利性渠道拯救我们的阅读呢?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地球与我”,倒是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其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这不就是孔夫子早就说过的,“有教无类”么。

如果,绕开应试,从乡壤,从打工者,从老人,从我们自己,用公益性活动开启阅读之门,或者是一个捷径?对他们而言,给一点阳光,就会灿烂;给一点温暖,就会幸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