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21种作业的职业危害

常见21种作业的职业危害

常见21种作业的职业危害
1、锻造主要是高温、热辐射。

旧式锻炉是敞开式的,温度可达800~900℃,危害较大。

现在广泛使用的加热炉,周围是密闭的,但打开炉门投入或取出锻件时热辐射强度亦大。

锻炉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若通风良好,浓度一般不高。

使用各种锻锤时,都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

锻造作业易发生设备事故和烫伤,以锤打时铁渣飞溅引起的外伤多见。

2、铸造主要是粉尘,砂型铸造中的碾碎、筛砂、混砂、造型、开箱、清砂、喷吵及蜡型铸造中的涂砂、消除砂壳等工序,都有粉尘产生;铸黄铜时有氧化锌烟尘产生。

熔炉、熔化的金属和热铸件都是热源,熔炼工和浇铸工受到高温、强热辐射影响。

熔炼和浇铸过程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产生。

用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作型芯粘结剂时,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也能产生大量的氨。

造型机、捣固机、喷吵机、落砂机、风动工具和砂轮,可产生噪声、振动。

3、热处理主要是高温,各种加热炉和盐浴槽都是热源。

用高频加热时,有高频电磁场产生。

使用氰浴槽时可逸出氰化物蒸气。

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气体渗碳时,可逸出苯、甲苯、甲醇等有机溶剂蒸气。

4、电镀主要是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

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

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刺激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引起灼伤。

铬电镀时镀槽周围空气中铬酸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

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镀镍时接触硫酸镍也可引起皮炎和湿疹。

5、焊接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属烟尘热。

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
慢性锰中毒。

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

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需借助高频振荡器激发引弧,在引弧的瞬间(2~3秒))有高频电磁场存在;使用钛钨棒电极,能放出α、β、γ三种射线。

等离子喷焊可产生90~123分贝的强噪声。

6、蓄电池生产主要是熔铅、浇铅球和栅板有大量铅烟逸散,球磨制粉(特别在出料、装卸和混料时)有大量铅尘飞扬,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产生大量铅尘、铅烟。

极板化成是将干燥后的铅板放入比重1.05~1.15的硫酸化成槽中充电,有硫酸雾产生。

熔铅、浇铸、极板干燥有高温和热辐射。

7、油漆主要是各种溶剂蒸气,其中以苯的毒性最大,对喷漆工人的造血器官危害极大。

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

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

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

含铅油漆生产,在称料、拌料、加料过程有含铅粉尘飞扬,硬树脂、植物油熬制中有刺激性烟雾和有害气体(如酚、醛)产生。

生漆、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及溶剂、油脂都可引起皮炎。

8、聚氯乙烯塑料加工原料为聚氯乙烯粒子,要加各种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等。

增塑剂中毒性较大的有磷酸三邻甲苯酯及苯二甲酸酯类。

硬脂酸盐类(如硬脂酸钡、锌、钙、镉)和无机铅盐(如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磷酸铅)是常用的稳定剂,在配料、捏和过程中有上述有毒粉尘飞扬。

吹塑和注塑成型时,加热到一定温度,有热解的烟气产生,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也有致敏作用,有些人接触后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聚氯乙烯粒子中有时可残留少量氯乙烯单体,加工时逸出。

9、印刷熔铅、浇版、铸字有铅烟产生。

油墨多用苯、甲苯、二甲苯、汽油作稀释剂,或用来洗刷版面、胶辊,其蒸气可污染车间空气。

轮印机有噪声产生。

平印和凹印在晒版、腐蚀过程中,使用苯酚、甲醛、间甲酚、冰醋酸、氧氯化磷、氨水、苯甲醛、
醋酸乙酷、氯化亚矾等多种化学物,有一定刺激腐蚀作用。

10、印染烧毛气温高。

煮炼、漂白、干燥、染印等过程相对湿度可达80%以上,夏季室温可达40T。

用次氯酸钠漂白及最后酸洗都有氯气产生。

染色中使用强酸、强碱可引起酸碱灼伤和酸雾刺激;调配和使用苯胺染料,接触苯胺液体或蒸气。

在不溶性偶氮染料重氮化过程中,有氮氧化物逸出。

此外苯胺类染料和荧光增白剂可能有致癌作用。

11、纺织棉纺织:开棉、混棉、清棉、梳棉有棉尘产生。

多个工序有噪声产生,织布车间噪声最大。

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纺织车间也能形成高温、高湿环境。

如采光照明不符合要求,可引起视力疲劳和近视。

纺织工人来回走动和站立作业多,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易生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毛纺织:基本同棉纺织,但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须注意消毒。

12、制革准备阶段常用醋酸苯汞、五氯酚、对硝基酚等。

鞣革广泛采用铬化合物(重铬酸盐、铝矾、碱式硫酸铬),可有铬粉尘飞扬。

在处理皮革过程中,如浸灰要接触生石灰、硫化钠、氢氧化钠,脱灰、浸酸接触硫酸、盐酸,可引起化学灼伤。

准备和鞣制工作环境潮湿,劳动强度也大,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痛。

多个工序与水和碱溶液接触,易引起皮肤干燥、领裂。

原料皮如消毒不严,可带有炭疫杆菌、布氏杆菌。

13、服装加工常见的是甲醛。

甲醛用于使布料获得永久定型并保持色泽坚牢,生产的每个阶段都可能接触到布料挥发的甲醛,特别是熨烫和后整理。

另外,还可能接触到高温高湿(熨烫工)、噪声(缝纫工)、化学毒物(涂胶或防水处理接触稀释剂中的苯、二甲基甲酰胺和其他有机溶剂)等。

服装干洗:干洗剂主要是四氯乙烯,其次是三氯乙烯。

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对人体产生危害。

以取、投衣时浓度最高,其外为烘干、甩干、烫衣。

14、电子行业接触的毒物种类比较多,常见的有四氯化碳、苯类、三氯乙烯、酸类、环己酮、丙酮、铅等,此外还存在噪声、粉尘、高频、电离辐射等有害因素。

15、砖瓦生产粘土中二氧化硅含量达55.5~71.6%,其次含有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和少量氧化钙、氧化镁。

破碎、过筛、搅拌直到焙烧出窑的过程中都有较高浓度
的粉尘产生。

焙烧、干燥工序有一氧化碳产生,并有高温和热辐射存在。

用机械作砖瓦坯成型和切砖,可产生较强噪声。

耐火砖主要是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危害越大。

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

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

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

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16、汽车修理电焊作业主要有电焊烟尘、金属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氟化物、臭氧、紫外辐射等,可发生尘肺、锰中毒、以及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等多种职业病。

喷漆作业主要有苯及其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等有机溶剂,其中苯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可引起白血病。

另外还有噪声、粉尘以及各类清洗剂等多种危害因素。

17、磷肥生产磷矿石在粉碎、球磨、过筛中有大量含磷粉尘产生,可刺激皮肤产生皮炎、湿疹、皲裂。

磷矿石中约含0.7%氟化物,在混合、化成、高炉熔融、出料等过程中皆可产生大量氟化氢、四氟化硅和二氧化硫,可引起上呼吸道刺激和慢性氟中毒。

加温搅拌、高炉熔融均存在高温。

18、水泥生产主要是粉碎、研磨、过筛、配料、出窑、包装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

通常,生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约10%,熟料含1.7—9.0%,成品水泥含1.2-2.6%。

长期吸入生料粉尘可引起矽肺,吸入熟料或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

水泥遇水或汗液,能生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

原料烘干、立窑煅烧(145℃)等作业地带,有高温、热辐射。

此外,各种设备运转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

19、皮鞋加工主要是使用的鞋用胶黏剂及其固化剂,其中氯丁胶多溶解在甲苯类溶剂中制成,少数以纯苯作为溶剂,毒性极大。

存在的危害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乙烷、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甲基丁基酮或异氰酸酯等。

在磨光抛光过程中接触各种有机或无机粉尘。

还能接触到噪声危害因素。

20、箱包制作危害主要来自于胶粘工艺中胶黏剂。

黏胶剂主要由黏料、固化剂、填料、溶剂、增塑剂、防腐剂、稳定剂及偶联剂8种成分组成。

危害因素有:甲苯、乙
酸乙酯、正己烷、环己烷、120号汽油及四氯化碳。

21、家具制造木质:在下料、顺锯、四面刨、镂铣、砂光、修边、封边、钻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木尘、噪声,手工干式打磨可能存在木尘,涂胶、擦色、喷漆、晾漆可能存在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脂、丙酮、甲醛等有害因素。

金属:在开料、锯、冲、折弯过程中可能存在噪声;打磨可能存在金属尘、砂轮尘;焊接可能存在烟尘、紫外线和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有害气体;除旧漆可能存在酸雾等有害气体,喷涂可能存在粉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