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络总论
带脉 环绕腰腹 状如束带
维脉
阴维:小腿内 阳维:足跗外 跷脉 阴跷:内踝下 阳跷:足跟外
下肢内侧 咽喉(合任脉) 下肢外侧 项后(合督脉) 下肢内 伴肾经 目内眦(会合) 下肢外 伴膀胱经 上额 项后
奇经八脉的功能作用
1.沟通、联络十二经 脉, 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脉之海”--总督诸阳 任脉: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中极--“阴脉之海”--总督诸阴 冲脉: “血海” , “十二经之海” --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诸经 阴维脉:会任脉,联络各阴经,主一身之里(阴) 主一身之 阳维脉:会督脉,联络各阳经,主一身之表(阳) 阴阳表里 阴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阳跷脉 司眼睑开合(会于目内眦-睡眠)
经脉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络 络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的含义)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 阴阳,调节人体 各部的通路
经 络
经 脉
①含义: ②地位: ③走行方向: 经:路径 粗大,主干 纵行(个别特殊)
络 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横、斜,纵横交错
厥 阴
少 阳
肝
胆
十二经别的概念和命名
概念: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 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为名。
十二经别分布规律
离:在四肢肘膝以上从本经分离。
四肢 向心性 头身(脏腑)
入:深入胸腹腔,多联系表里脏腑。 出:浅出于头项部(体表) 合:与表里经脉会合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上达头面 六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出 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阳经入于本经,阴 经合于阳经
合 出
入
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
离 经别联系简图
阳经经脉
十二经别的功能作用
1、加强经脉表里联系,特别是加强了经脉与表里脏腑之 间的联 系。 2、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扩大经穴主治范围 足六经的经别多联系到“心” 主治神志病 阴经经别合入于阳经而上达头面 治疗头面 加强阴经与头面部的联系 五官病变 其他 手阳明经别过“喉咙” 治咽喉痛 足太阳膀胱经“入肛下尻” 主治痔疾
十二经脉走向
• 手之三阴胸内手, • 手之三阳手外头, • 足之三阳头外足, • 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十二经脉
交接规律
表里阴阳经 ---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阳经 ---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 ---胸部交接。
流注次序
肺→大肠→胃→脾 心→小肠→膀胱→肾 心包→三焦→胆→肝
♣ 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焦,胆肝十二经,循环不停
④分布形式:
⑤深浅分布
线状
多行于深部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多行于浅部
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况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经 络 络 奇经八脉
附 属 结 构
十五络脉
孙络、浮络
肢节
经络学说的含义
• 经络学说
是阐述人体 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与脏腑相互关系
经络系统
一种系统的理论
息。
十二经脉交接、流注
阴
脏 (里 ) 胸中交接 肺 四肢交接 食指端 手 太 阴 大肠 手 腑 (表 ) 头面交接
阳
足大趾内端
脾 胃
鼻旁 足
阳 明
足
肺 中 足 手 足
心 中 心
手小指端 小肠 足小趾端 肾 目内眦 膀胱 手 太 阳 足 无名指 心包 足大趾外端 三焦 目外眦 手 足
手 少 阴
胸 中
十二皮部
概念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皮肤的分布区域,它是络脉之 气在皮肤的散布所在,也是十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 部位。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浮络)关系密切。
•
作用 --保护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候、协助诊断
十二皮部分布图
六经 皮部名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经络学说的形成
• • • • 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腧穴功效的总结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含义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
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1315年《万安方》12经脉图
关、阖、枢
关于关、阖、枢
• 功能和方位 关:主关闭和开启,部位在后; 阖:是门的主体,主防卫,部位在前; 枢:主转动,部位在侧。
• 关、阖、枢的意义 古代医家用关、阖、枢比喻三阳、三阴的气机 变化,解释六经皮部的正常功能。三阳有如外 门,三阴有如内门,各有关、阖、枢的区分。
关、阖、枢的主要内容
外行部分
手三阴-------------胸
足三阴------------胸腹
头部、躯干
手足三阳------------头(头为诸阳之会)
阳明行身前
足三阳------------
少阳行身侧 太阳行身后
内行部分
手太阴-----肺
手三阴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阴经属脏
十二经脉体表循行图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外行部分)
左右对称,四肢、头面、躯干部,纵贯全身。 阴经分布-----四肢内侧、胸腹部, 阳经分布-----四肢外侧、头面、躯干。 排列顺序: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少阴—— 后 ——太阳 特例: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
入 根 溜 注 下(络) 足太阳 足 三 阳 足少阳 足阳明 手太阳 手 三 阳 手少阳 手阳明 至阴 足窍阴 厉兑 少泽 关冲 商阳 京骨(原) 丘墟(原) 昆仑(经) 阳辅(经) 飞扬 光明 丰隆 支正 外关 偏历 上(颈) 天柱 天容 人迎 天窗 天牖 扶突
冲阳(原) 足三里(合) 阳谷(原) 阳池(原) 合谷(原) 小海(合) 支沟(经) 阳溪(经)
1
十二经脉的命名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 阴阳:表示及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 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指该经脉隶属
十二经脉的命名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手
足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 阴、阳的起始都称为“关”; 阳之盛或阴之衰都称为“阖”; 阴、阳的转换都称为“枢”。 • 三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太阴为关,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络脉的分类
十五络脉
络脉
sun络:络脉的细小分支 fu络:浮行于浅表部分
十五络脉的概念和命名
概念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 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 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 命名
上篇
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
经 络 概 述
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 脉 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人称之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分,是对“脉” 的进一步分析。
经络的含义
• 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 即从四 肢末端流向头、胸、腹。
表1 7-1 足六经根结部位表
经 脉
太 阳 阳 明
根
至 阴 厉 兑
结
命门(目) 颃颡(鼻咽)
少 阳 太 阴
少 阴 厥 阴
窍 阴 隐 白
涌 泉 大 敦
窗笼(耳) 太仓(胃)
廉泉(舌下) 玉英,络膻中 (胸)
表17-2 六阳经根溜注入穴位表
2.蓄积、渗灌十二经气血
蓄积:气血旺盛时,奇经加以蓄积; 渗灌:功能活动需要或正经气血不足时,渗灌供应。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和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异行
经络分部理论
根结理论 标本理论 气街理论 四海理论
经络分部
人体各部之间经络 及功能联系
第一节 根与结
• 概念:“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 和归结的部位 。 • 根------根本,开始(在四肢末端的井穴) • 结------结聚,归结(在头、胸、腹)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 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 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 其与针灸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
• 《灵枢· 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 • 李梴的《医学入门》又提出:“医而不知经络,犹人 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根结理论的临床意义
• “四根”、 “三结”,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 头、胸、腹 三部为结。
• 根结的理论,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 机联系和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 • 强调四肢为根,四肢部腧穴在治疗头身疾病时 的重要性。
标与本
概念: “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标”—原意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 的位置相应。是指经气弥散的散布部位 “本”—原意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
关枢
害蜚[fēi] 枢持 关蛰[zhé] 枢儒[rú] 害肩
关于关、阖、枢
• 本义 关、阖、枢,是用门户部件说明三阳三阴的功 能特点,与六经根结和皮部的命名相结合,对 六经辨证施治有指导意义。 • 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指门栓; 阖:《说文》:“门扇也”,指门板; 枢:《说文》:“户枢也”,指门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