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
20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 表里。一经配一脏(腑),一脏配 一腑,阴阳配对,这样就形成了脏 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2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四肢部
17
十二经脉体 表分布规律
四肢部
18
十二经脉体 表分布规律
四肢部
19
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 四肢部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 太阳在后; 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 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 之前。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 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 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 经取穴,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衔接规律是: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 络 学 说 的 概 念
经 络 系 统 的 组 成
经气 络街 的、 标四 本海 、 根 结 、
经 络 的 作 用 和 经 络
学 说 的 临 床 运 用
经络的概念
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 络概指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 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24
人体经络与十二时辰养生
25
•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 肺经当令。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 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 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 喘而醒。
足三阴经
足 厥 阴 肝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足 阳 明 胃 经
足三阳经
足 少 阳 胆 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督 脉
任 脉
冲 脉
带 脉
阴 跷
阳 跷
阴 维
阳 维
十
五
络
脉
络
孙 络
脉
浮 络
十二经脉各有一条络脉
络 脉
督 脉 络 脉 长 强 督脉络脉长强 任 脉 络 脉 鸠 尾 脾 之 络 大 包
11
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 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 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1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 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 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 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 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 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13
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 络 系 统
经
脉
络
脉
经
脉
十 二 经 脉
奇 经 络 脉
十 二 经 别
十 二 经 筋
十 二 皮 部
十 二 经 脉
手 三 阴 经
手 三 阳 经
足 三 阴 经
足 三 阳 经
手 太 阴 肺 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 太 阴 脾 经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 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灵枢· 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 别者为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 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 统中有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
主一身左右之阳
39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 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任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 腹、胸、颏下正中
督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 腰、背、头面正中 一源 三歧
冲 脉 起于胞中,外出会阴,与足少阴经相并上 行,环绕口唇 带 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阴维脉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合于督脉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 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眦与 阴跷脉会合
40
奇经八脉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 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 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 并论合称“十四经”。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the twelve meridians)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 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脏腑:每一条经脉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阴阳: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 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30
• 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13点到15点) 小肠 经当令。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 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 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 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 小肠排毒降火。
31
•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15点至17点) 膀胱经当 令。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 • 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 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 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 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 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34
• 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21点到23点) 三焦经当 令。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 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 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 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 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 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 过亥时睡觉。
28
• 足太阴脾经 已时(9点至11点) 脾经当令。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 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 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 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 入脾经。
29
•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 心经当 令。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 •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 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 可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 足少阴肾经 酉时(17点至19点) 肾经当令。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 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 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 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33
•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19点至21点) 心包经当 令。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 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 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 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 好状态。 • 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 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 力。
42
足太阳别络从飞扬分出,别走足少阴;
足少阳别络从光明分出,别走足厥阴; 足太阴别络从公孙分出,别走足阳明; 足少阴别络从大钟分出,别走足太阳; 足厥阴别络从蠡沟分出,别走足少阳。
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躯干部。 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腰背,左右别走 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41
三、十五络脉
意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 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the fifteen collaterals)。
分布特点: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 于阴经 手太阴别络从列缺分出,别走手阳明; 手少阴别络从通里分出,别走手太阳; 手厥阴别络从内关分出,别走手少阳; 手阳明别络从偏历分出,别走手太阴; 手太阳别络从支正分出,别走手少阴; 手少阳别络从外关分出,别走手厥阴; 足阳明别络从丰隆分出,别走足太阴;
36
•
足厥阴肝经 丑时(1点至3点) 肝经当令。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 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 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 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 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 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 斑。
37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