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鸦喝水》案例

《乌鸦喝水》案例

《乌鸦喝水》案例
乌鸦喝水》是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找水,找到水又喝不着水,最后想办法喝着水了的故事。

【设计理念】
学习者在教学之前并非一片空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其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存有差异,而在学习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的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师理应利用好这种资源,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本课的活动设计正是基于对学习者的尊重,借课文提供的情境实行创新思维训练,利用学习共同体中形成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水平。

【活动目标】
通过几处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语言表达水平和写作水平;培养了合作创新的意识;培养了不盲目服从权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思维习惯。

【活动过程】
一、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

乌鸦从口渴到发现水,再到喝不着水,最后想办法喝到水,情节虽然简单,却又一波三折,乌鸦的心情也是时喜时忧。

让学生体会乌鸦的心情变化,是深入理解课文,达到提升朗读水平这个目的的有效途径。

生:(平淡地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
师:看来,你还不太渴,听你的朗读,我好象看见一只正在悠闲地散步的乌鸦。

(生齐笑)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只乌鸦口渴的样子吗?
生:这只乌鸦可能好几天没喝水了,它都快渴死了,到处去找水喝。

生:可能这只乌鸦的家里也没水了,所以他一爬起来,脸也没洗,牙也没刷,就出来找水喝了。

生:他可能去过很多地方,都没找到水。

师:有可能去过哪些地方?
生:他可能去过小溪边,不过小溪已经没有水了。

可能去过小松鼠的家,小松鼠也在找水喝。

师:那乌鸦该多着急啊!它的嗓子都要冒烟了。

谁能把乌鸦着急的样子读出来。

生:(皱着眉头,着急地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就把自己当作是这只乌鸦,继续去找水喝吧!
生:(有表情地齐读其余几段)
(这个思维训练活动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身份转换成文中的角色,体会到角色的情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
二、做实验,直观感受水位升高这个现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水逐步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学生对于石子放进瓶中后,水位会升高这个现象没有感性理解,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所采取的方法不是“告诉”而是“实践”。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个段,然后引导学生质疑。

师:乌鸦想了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
生: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着水了。

师:你对乌鸦的办法怎么看?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乌鸦的办法很好。

生:乌鸦为什么不一下子把石子都放进去,那样多快呀。

生:乌鸦的嘴没那么大,只能一个一个放。

生:要是一次放很多,会把瓶子打烂的。

师:大家问得好,解释得也好。

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犹豫地)水真的会升高吗?
(绝大部分学生说:“会的。

”)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做一个实验,看看水是不是真的会升高。

分小组用矿泉水瓶和玻璃球做实验。

师:实验的结果怎样?
(老师请前面提问的学生来说说实验结果)
生:(兴奋地)水真的升高了。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水为什么会升高呢?大家先讨论一下。

生与学习伙伴讨论。

生:石子把水的位置给占了,水只好往上走了。

生:石子掉进瓶子里就不会动了,只好让水动了。

(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并对这个行为予以肯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验而不是说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个现象,也教给了学生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要用实践去证明,学生也在实验当中初步地了解到水位上升的原因,虽然表述得不很准确,但这个感受肯定是最鲜明的,为其将来的相关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活动能够说是一举多得)
三、拓展阅读,开阔思路。

在充分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有诗歌、名人故事、童话小品等,形式多样,其内容都体现出遇到困难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主题思想,为下一步创新思维和创编故事打好基础。

在拓展阅读之前,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角色,提升阅读兴趣。

教师播放乌鸦的动画。

乌鸦边跳边说:小朋友们,你们说我聪明吗?
生:聪明。

乌鸦:小朋友们,遇到困难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想出好办法来克服困难。

在我们的资料城里,还有很多这样克服困难的小故事,可有趣了。

你想读一读吗?想读就快来吧。

读的时候,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物,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看谁最会动脑筋。

生阅读资料城中的阅读材料。

(十分钟后)
乌鸦:小朋友们,你们读得多认真啊!看来你们都是些聪明的孩子,现在请你们把你最喜欢的故事推荐给你的学习伙伴吧。

注意哦,要把你喜欢故事的理由说出来,再一起读一读。

生与学习伙伴交流。

(借乌鸦之口,导入阅读环节,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孩子阅读的兴趣;乌鸦提出的阅读要求,不是仅仅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提供的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思索其它的解决方案,这是思维的深化。

因为学生的学习不能仅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且要分析它的合理性、有效性,而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 阅读后的交流,达到了
资源共享的目的,孩子们通过推荐故事这个环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进一步的提升,为接下来的拓展思维和创编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
四、拓展思维,为乌鸦想出更多喝水的办法。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充分地拓展阅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实行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考比放小石子更好的办法。

师:乌鸦很聪明。

会利用瓶子旁边的小石子喝到瓶子里的水。

不过,如果瓶子的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
生自思自议。

生1:乌鸦能够去找一根吸管,放进瓶子里,不就喝着水了吗?
师:你这只乌鸦可就省力了。

生2:乌鸦能够把瓶子推倒了,就能够喝着水了。

其余学生急不可耐地要反驳。

生3:你这个办法不行。

你把瓶子推倒了,水都流到地上了,会被地吸干的。

师:是啊!要考虑到这个点。

生2:我就把瓶子斜一点点,不全放到地上。

生4:乌鸦又没有手,怎么能扶得那么好呢?要是他一不小心,扶不住,瓶子就会摔到地上打烂了。

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能不能把这个办法改进一下呢。

生思考、讨论。

生2:我有办法。

乌鸦能够先用爪子把地上的沙子挖起来,堆得像小山那样。

再把瓶子靠在上面,不就能够喝到水了吗?
师连忙根据他生2的描述画了一幅简笔画在黑板上。

师:现在这样行吗?
生齐鼓掌。

师:通过大家齐心合力地思考,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
学生对于同学提出的办法,纷纷提出改进意见。

(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思考新的应对办法,在表述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表达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

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办法的适时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见解是有意义的,从而更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对思考的兴趣。

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对别人的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办法实行持续到修正,正是对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整个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了不同水准的完善和丰富。

)
五、编写故事《乌鸦喝水新编》
在学生充分实行拓展思维训练之后,不应该将这些创新思维的成果流失掉,教师应抓住学生有话要说的机会,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乌鸦听了可高兴了,他说下回再遇到这种情况可就难不倒我了。

你能猜猜,乌鸦会怎么做吗?我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吧。

生打写故事《乌鸦喝水新编》。

(此时的“写”,是在前面充分“说”的基础上实行的,这既是对前面拓展思维的总结,又是一次语言表达水平、写作水平的训练
【案例评述】
这篇课文教学活动的设计的特点在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设计充分注意到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作为学习生长点,注意将每个人的经验作为学习的资源善加利用,同时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有意识地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创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