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1000字5篇季先生在书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本书分为两部分,如题,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季老“读书与学**”的经历与感悟,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做人与处事”的态度与精神。
第一部分对于季老的读书精神及治学态度,在下实为叹服。
文中季老虽无惊人之语、骇听之言,但字里行间、文墨深处无不彰显一代大师笔书不辍的研**精神及孜孜以求的学术素养,书中季老对求学经历的描述朴实平易、感发真情;对治学之道的阐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看似素简的语言中屡屡道出实言真语,给人以彻悟之感、发人深省,甚至令人心向往之,篇篇皆佳文。
第二部季老以学者自居,梵学成就近乎泰斗之尊,国学修养等同大家之范。
但海外求学、十年浩劫的重大人生事件,使得季老不但心胸豁达,而且洞察世事、率真性直。
听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问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实为当今世人之典范。
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领域的归宿原本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关乎心灵和信念的方面内涵似乎被淡化了。
社会到处充斥的拜物欲和贪享欲,并正在同质化一批又一批心智不坚的人们。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不具备传播道义和维护真理的能力,但至少自己应有所认识和警醒,做到洁身自好、出淤不染。
读过季老的书后,灵魂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般,使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审视。
季老的研读精神和人文风骨深深的打动了我。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才能不断的提升,以致于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20xx年寒假之初,学校给每一位老师发了200元的购书券,在新华书店选书时发现了一本书-----《季羡林:读书与做人》。
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
温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
”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
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这本书的序很独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
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为的是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
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这句话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
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
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
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
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
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
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首先通过他与书的不解之缘,告诉我们书籍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体现了读书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回到做人层面上告诉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人之道,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声像资料使我们更加方便快捷形象地获取信息,但书籍的魅力相对而言一点也不逊色。
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刚上高中时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真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里边的场境描绘、人物心态描写是那么的传神,再加上曲折的故事情节,使我完全忘掉了现实世界。
然而,前些天上网发现有这些小说的视频资料,就迫不及待地下载来看。
本以为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定能把作品的内容表现得更完整,但我一打开这些视频资料就失望了,影像节奏太快,把我当时花几天才看完的东西在几小时就表达完了,看后竟没任何感觉。
回头想想,阅读的优点在于能够给读者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而这是声象资料所达不到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阅读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长时间不容易消失的,而声像资料对人的影响是短暂的、极易消失的。
阅读对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过程。
看到现在市场上到处摆放着包装华丽的非常热销的功利性极强的书籍我都感到可悲,成功人士是靠看几本书看出来的吗?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书,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而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成功人士。
再谈谈我对做人的看法。
其实我们要谈的不是做人,而是如何轻松自在地做人,如何做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季老先生从多个方面讲述了做人之道,其中透露着一个理念:和谐。
季老先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近年来,我们到处能看到“和谐”的字眼,到处呼吁建立和谐社会。
我们要轻松自在地做人,就应该把当前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把自己和周边的人看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做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事情,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轻轻松松地做人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首先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可谓是多如牛毛。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关于这一点,季羡林先生的理解是:“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略)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季老的话是很实在的,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来说,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上小学之前,他便在私塾里熟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等到进入初中,由于参加了一个古文学习班,他又读了《史记》、《战国策》、《左传》等书,从此点燃了他对古文的痴迷和热爱,也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
之后数十载,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他依然孜孜不倦,沉浸书海,不亦乐乎,“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诸葛亮《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才须学也,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
余秋雨先生也说了“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摆脱平庸”。
由此可知,读书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读什么书更重要。
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
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的东西,信息是在太多。
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跟网络歌曲一样,变化更新之快,过了一段时间,之前的就会黯然失色。
过去了,烟消云散,但却浪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有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啊!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四书五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扬弃”的态度去认知传统文化。
年轻时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
于己身,我有幸能够在我的大学“迟暮之年”,浅悟此道理。
因此在学有余力之时,不知倦怠,拿起《古文观止》,可“习其句读,解其惑也”,又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其中,如咀嚼橄榄,留香三日。
因此,读好的书,就要从经典开始!所谓经典,千古传承,历久弥新,博大精深,无尽藏也。
经典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
”所以要多读先哲圣贤之书,少读流行无品之文。
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
下功夫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思维的高度,才能感受到伟大的思想体系、深厚的精神力量,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根本、文明的底蕴。
我斗胆拜季羡林先生为我大学的“启蒙老师”,如果没有饭后散步东湖,闲坐品书,于朴素的流水行文中静心聆听老者的人生感悟,让我为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我想,我依然是只“井中蛙”、“笼中鸟”,浑浑噩噩,虚度大学余光,今日有幸“一棒喝醒”,纵使“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啊!在读书方面,季老对我的影响不止止是“要读书,读好的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文。
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88岁米寿时赞季老曰:“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我也细细品先生的文字,至真至诚,按照他自己说的,“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
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
环顾现今文坛,敢如此坦率说出者,几何?鱼龙混杂,虽无“看惯春花秋月”,但至今能让我对人生有深刻感悟者,非季老文字莫属!为何?在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