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 4. 幸 ❖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 5. 去 ❖ 距离:相去四十里。 ❖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 6. 若 ❖ 若入前为寿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讵能若是乎
❖ 7. 然 ❖ 沛公默然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不然,籍何以至此 ❖ 8.于 ❖ 向,对:贪于财货 ❖ 比:长于臣。 ❖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 9.因 ❖ 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 5.宾语前置: ❖ 籍何以至此? ❖ 客何为者? ❖ 大王来何操? ❖ 沛公安在?
❖ (五)固定结构 ❖ 无所:没有……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 如
“孰与君少长?” ❖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
❖ 2. 省略句: ❖ 沛公军霸上 ❖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欲呼张良与俱去。 ❖ 毋从俱死也。 ❖ 奉厄酒为寿。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加彘肩上。 ❖ 置之坐上。 ❖ 竖子,不足与谋
❖ 3. 被动句: ❖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吾属今为之虏。
❖ 4. 介宾短语后置: ❖ 具告以事 ❖ 贪于财货 ❖ 长于臣 ❖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 《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一(讲成语)
❖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中的活化石,从最初的个人叙 事中抽绎出来,逐渐演变为民族的集体叙事,承 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折射着一个民 族的集体文化观和价值观念。
❖ 今天我们所学的《鸿门宴》本身就是一个成语了, 谁要是说摆一个“鸿门宴”,肯定是一个不一般 的宴席,一定是有些阴谋或争斗,有激烈的矛盾 和冲突。这都是导源于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个精彩 的历史故事。
❖ 10.为 ❖ 任,做:使子婴为相。 ❖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 11.之 ❖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代词,这:为之奈何?
守关者”。 ❖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 如“军中无以为
乐”。 ❖ 有以:有用来……的。 如“项王未有以应”。 ❖ 何……为:表反问。 如“何辞为?”
❖ (六)、文化知识:古代“座次”问题:
❖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 同时,本文的作家作品介绍和课文历史背景知识 由教师集中讲授,这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锤炼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任务三(读情节)
❖ 《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经典的篇目之一, 清代学者郭嵩焘说:
❖ “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 心摇目眩”。
❖ 一千五百多字,情节跌宕起伏。实为历史文 学叙事之杰作。下面请根据ppt表格中的情节 提示,分小组派代表大声朗读课文中相对应 的文段。
❖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 驾西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 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 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 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 3、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 为贵,右为轻。
❖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北——南——东
西—
设计理由
❖ 文言知识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事 实上知识教学没有什么捷径,掌握知识最基 本的方法一是规律化,
❖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
❖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 12.且 ❖ 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四)文言句式
❖ 1. 判断句: ❖ 此天子气也。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亚父者,范增也。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 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历史背景
❖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 义,起义后第三年,各地云起响应。
❖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援救被秦 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 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为关中王。
设计理由
❖ 文言文教学字词理解和文意疏通是教学的基本内 容,但不是每篇课文都必须一上来就逐层逐句的 翻译讲解。串讲法自有串讲法的好处,但教师教 学设计也可以有变式。本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在 前面的教师课堂集中讲授之后,寻求一点变化, 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疏通文意, 熟悉故事情节。这样也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张弛有 度。
教学任务二(说作者)
❖ 作者简介和本文历史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 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 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西汉史学家、文 学家。
❖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曾师从汉代大学 者董仲舒、古文家孔安国学习。
❖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 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 这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不仅留下了这个成语,还 有很多,大家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还有 哪些直接有关或间接有关的成语。
❖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秋毫无犯: ❖ 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 说……
❖ 劳苦功高:
❖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 劳。
《史记》简介
❖ 《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 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 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 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 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 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 天文地理。
❖ 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主力。
❖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帝子 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秦之苛 捐杂税,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他在谋士的劝说下, 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 军入境。
设计理由
❖ 作者其人及《史记》的独特历史地位以及本文的 历史背景,是学习这篇经典课文必须了解的背景 知识,这个背景知识应当由教师用精炼的语言进 行讲授,因为这个知识点相对固定,获取途径较 多,不必在此设计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等环节, 也不必由学生讲授,避免教学出现不够准确精当 的“杂音”,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经十六年才撰写完成。这是他 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 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它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 另外,《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 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 蔽沛公。
❖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 头发上(向上)指。 ❖ 道芷阳间(抄小路)行,间至军中。
(三)重点实词虚词
❖ 1.谢 ❖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 2.辞 ❖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3.故 ❖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 因此:故听之 ❖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间接有关的成语: ❖ 1.霸王别姬 ❖ 2、四面楚歌 ❖ 3、破釜沉舟 ❖ 7、自矜功伐 ❖ 8、沽名钓誉 ❖ 9、刚愎自用 ❖ 10、胸无城府 ❖ 11、随机应变 ❖ 12、能屈能伸
❖ ……
设计理由
❖ 《鸿门宴》一课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 象鲜明,高中同学大多都已在孩童时代接触或阅读过这一个 历史故事,如果用通常的开讲设计教学,介绍故事背景和作 者,因为难度不大,恐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小结。在上节课学习 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分类整理如下知识点, 课件展示例句,学生迅速回答,及时巩固所 学知识点。
(一)通假字
❖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2.内─纳: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8.坐─座: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
❖ 其次,文言教学要重视朗读,文言语感的培养仅 靠字词句串讲和文言知识讲解是不够的。
教学任务四(疏文意)
❖ 按照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文段划 分,逐段完成文意疏通。要求学生参照课文 注释及工具书,落实每一句的句意。有疑难 和不懂之处,学生在课堂互相提问并解答。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注意:使用课件切分 三部分,并根据上面环节,切分为相应的情 节单元,ppt展示出相应文字,然后由学生提 问并译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