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论文:浅谈高中数学个性化课堂教学尝试

高中数学论文:浅谈高中数学个性化课堂教学尝试

高中数学论文让学生个性在数学课堂中张扬——浅谈高中数学个性化课堂教学尝试【内容提要】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因此高中数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学习,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和努力尝试个性化教学,然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学就成了关键问题。

本文以杨辉三角型数列问题为例,谈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个性化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在这个个性化过程中,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展示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教师个性化的教和学生个性化的学的统一。

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日常教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学习,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的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充分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适应个体个性化的自然需要,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而以往受应试教育和教学设施的影响,高中实施个性化教育还只停留在“空想”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化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可能,更是一种必然.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如何开展个性化课堂教学比较陌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一问题成为了日常教学的焦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就结合《杨辉三角型数列问题》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高一学生在学习完数列内容后,开展了有关杨辉三角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初步熟悉了杨辉三角的概念及基本性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借用学生熟悉的杨辉三角模型,设计了有关杨辉三角型数列问题的延续课。

一、知识积累阶段例1 11 11 2 11 3 3 11 4 6 4 11 5 10 10 5 1……如上图,在杨辉三角形中从上往下共有(*)n n N ∈行,其中非1的数字之和是多少?解析:通过杨辉三角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已经明确了:第1行数字和为1,第2行数字和为2,第3行数字和为4,…,第n 行数字和为12n -,于是所有数字和211222n n S -=+++⋅⋅⋅+。

数表里共有21n -个1,故非1的数字和为21(21)22n nn n ---=-.通过例1的分析与解答,使学生初步回忆起了有关杨辉三角的概念和简单性质,为了给学生知识的冲击感,此时可以给出例2:例2(2007年湖南高考) 如上图,将杨辉三角中的奇数变成1,将偶数变成0,重新组成一个三角型数列,请问(1)第n 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 行,(2)第61行中1的个数是 .解析:(1)可引导学生通过尝试寻找规律.不难发现:第1次出现全行都为1的是第1行,第2次出现全行都为1的是第3行,第3次出现全行都为1的是第7行,第4次出现全行都为1的是第15行,总结规律可知:第n 次全行的数都为1的是第12-n 行。

(2)由(1)可知:第63行应是全为1的行,具此可利用倒推法进行求解, 61行…………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62行…………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63行…………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由杨辉三角的知识可知:第61行共有62个数,再结合上面的规律得出:第61行中1的个数是32个。

二、 个性发展阶段通过例1、例2的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杨辉三角这一模型,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了认知基础。

此时点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研究杨辉三角型的数列问题,首先让学生尝试着完成表1,根据自己的个性创造一些杨辉三角型的数列。

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典型的例子加以重点评析,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

1 1 12 11 3 3 1 1 4 6 4 11 5 10 10 5 1 … … 1 1 1 0 1 1 1 1 1 1 0 0 0 1 1 1 0 0 1 1 … …下面是学生创造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数列模型:学生甲: 00 00 0 00 0 0 0初看到这一结果时,以为学生是在胡乱编写,若不加以引导和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便会在不经意间溜走.此时就需要教师抓住契机,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把舞台让给学生。

教师:请问你写这么多的“0”,准备研究什么呢?学生甲:我想了解一下第2008个“0”在哪里?一些原本不起眼的“0”,被这么一问,就成了一道非常典型的数列问题。

教师因势利导,充分肯定了学生甲的创造成果,然后鼓励全班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甲由于得到了教师的肯定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其个性特点也得到了发挥,而其他同学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增强了对创新问题的应变能力。

学生乙: 12 34 5 67 8 9 10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杨辉三角型数列,可以以此作为模型,探究很多有关数列问题.象这类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天地,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运用多条思路、多种方案进行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

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设问——探究模式,而让学生根据学生乙给出的杨辉三角型数列模型,尽可能多的创造设问,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以下是六类不同的典型设问:(1) 前100行共有多少个数字?请在下列横线上按规律填上一些数字 表1(2) 2008是第几行的第几个数?(3) 第n 行的和是多少?(4) 此数列前n 行的和是多少?(5) 第1行是1,第3行中间是5,第5行中间是13,求第2009行的中间是多少?(6) 此杨辉三角型数列前100行中左肩上的数字之和是多少?即:1+2+4+7…=? 教师先边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边和学生一起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将学生以提出上诉问题的学生为中心,临时分成6个学习探究小组,小组成员合力解决现有的问题,教师适时做好纠错、启发、引导等工作。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自己的智慧,适时、适度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激发学生课堂探究的激情。

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究,体验了一般解题的实践和思考过程。

课堂教学中适度的探究教学对学生个性特长、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丙 0212 2232 42 5262 72 82 92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杨辉三角型数列,形状上非常接近2003年的全国高考压轴题了,看来这位同学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编制高考题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这么简单的一句点评,把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求知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学生的个性渴望空前高涨,教师适时地给出了例3。

三、 个性升华阶段例3 (2003年高考)把数列{}Z t s t s s t ∈<≤+,,022中的元素从小到大排列得到数列{}n a 如下:35 69 10 12……(1) 写出数塔的第4行和第5行;(2) 求100a .解析:引导学生先研究数列}{n a 的生成过程,再从生成过程来发现规律:因为元素s t 22+与数对(t , s )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可以将塔形图替换成(t , s )数表,进而发现它的排序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事实上数塔的构成规律是:故数塔的第4行的4个数依次为: 24+20=17,24+21=18,24+22=20,24+23=24.第5行的5个数依次为:25+20=33,25+21=34,25+22=36,25+23=40,25+24=48.根据问题1的结果,100a 为该数表的第14行的第9个数,故100a =214+28=16640.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灵魂,只有有效的问题及有效的提问方式,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个性化教学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善于捕捉、判断教学中有利用价值的动态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化意外为收获。

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和”,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这个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 几点反思(1)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尊重、适应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乃至思维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个性化表现正是学习的基础,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引导这些个性品质,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正是我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2)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个性化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评价多样化,激励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的升华。

(3)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随时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听到的讲解提出疑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并充分的展示出来。

(4)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大胆猜想,探索发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21+20 22+20 22+21 23+20 23+21 23+22…… (1, 0)(2, 0),(2, 1)(3, 0),(3, 1),(3, 2),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使学生学会思考,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数学个性化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面貌。

参考文献[1]陈万龙,元正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8年04期[2]于世章,杨冠夏.《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探索——一堂<正弦定理>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07年03期[3]殷伟康.《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 2008年04期(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