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青年卒中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人发生的脑卒中。
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青年卒中占全脑卒中的9.77%,以缺血性卒中为主,其中男性居多。
近来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尽早发现青年卒中的病因,对预防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青年卒中发生的常见病因及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1 动脉粥样硬化多数学者认为 ],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文献报道 ],青年卒中患者,如果临床上找不到明显病因,但脑动脉造影示动脉近端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斑块,可以认为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这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血脂代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从事紧的工作以及进食高热量饮食有关。
Kitter SJ等 1对428例首发青年卒中患者病因研究发现大动脉粥样硬化占3.8%,常为颈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因而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颅动脉狭窄的最主要原因。
2 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2.1 夹层动脉瘤为头颈部血管血液穿透至血管膜下继发血肿并沿血管长轴在血管壁间纵向扩展一段距离而形成。
常伴有血管壁问纵向扩展一段距离而形成的,常伴有血管膜的撕裂。
文献报道,本病在35岁以下卒中患者中占26%,引起颈部血管夹层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
此外结缔组织疾病Elhers—danlons病Ⅳ型也易患夹层动脉瘤 1。
2.2 Moyamoya病又称烟雾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症。
本病病因不清,先天性和获得性证据都有发现,本病多发于亚洲,以日本多见,常累及儿童,青壮年,以女性多见。
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20岁以下患者多为缺血表现,以发作性肢体无力或偏瘫症状多见,可左右交替,反复发作,也可由一侧发展为双侧瘫痪。
20 岁以上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这是因为血管闭塞后,近端压力增高,易使脆弱而壁薄的侧支循环血管网或穿通小血管破裂所致。
脑动脉造影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MRI和MRA的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确定伴随的血管网以及深穿支供血围的小梗塞灶。
2.3 Takayasus动脉炎又称原发性或非特异性主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
以人和青年女性常见,国人发病率高。
本病为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主动脉及其主干分支的慢性进行性炎症疾病,受累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可造成心、肺、脑、脊髓、肾、消化系统以及周围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表现为TIA、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梗死、Moyamova__ 象。
裕茂”通过对38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发现,脑动脉炎使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引起青年卒中,说明脑动脉炎可能是青年卒中的诱因。
2.4 纤维肌肉发育异常本病的病理特征为血管的发育异常,是一种先天性中胚层疾病,多见于女性患者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细胞变性,动脉呈节段性狭窄和扩,狭窄部分动脉膜和外膜下的纤维增生,扩部分则肌肉变薄或消失,弱力纤维断裂,易并发动脉瘤。
其脑动脉造影有一种特征性表现:(1)动脉呈典型串珠样改变;(2)血管狭窄伴或不伴有收缩,在血管狭窄节段伴有动脉瘤样扩;(3)动脉壁非环形损害时可呈憩室样、平滑或有皱褶的袋状。
凡青中年卒中伴高血压者,应常规进行脑动脉造影,特别对一些青年女性伴有原因不明的头痛、耳鸣、眩晕、心律不齐及晕厥症状时,应考虑此病的诊断 1。
2.5 感染性血管病脑基底动脉的急、慢性感染,如结核、梅毒均可引起血栓形成,HIV感染与卒中有密切关系,因HIV感染患者易患脑膜炎和蛋白S缺乏症,其对所有类型卒中均有较高的发病危险。
Nagaraja等研究证实青年卒中患者呼吸道感染以咽部B一溶血性链球菌常见。
3 心脏疾病心源性脑卒中在青年卒中较为常见。
文献报告¨。
1心源性卒中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青年卒中占11.5% 25.8%。
过去,风湿性心脏病是卒中最常见的原因。
近l0余年来,随着预防和治疗的进展,风湿性疾病发病率下降,瓣膜病、卵圆孔未闭和心律失常则为心源性卒中的最常见原因,心肌梗死、心脏室壁瘤、心肌病、心房黏液瘤亦是青年人卒中的病因,Schaf~⋯已确认二尖瓣脱垂与脑卒中有密切关系,二尖瓣脱垂的房壁血栓脱落及血小板的高凝状态以及并发的细菌性心膜炎和心律失常均可引起脑卒中。
卵圆孔未闭约占青年心源性脑卒中的35% 45%【4】。
4 血液成分异常疾病4.1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是以反复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网状青斑、反复静脉血栓及抗磷脂抗体(APL)阳性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PL是青年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APL阳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普遍有首次发病年龄轻,合并其它危险因素少,易复发和多灶性等特征。
Bokristensen等[1 31研究发现,青年卒中患者中4.7%发现血中APL 增高。
4.2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异常的疾病,可因为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及毛细血管脆性增高而引起出血,也可因为血小板异常聚集和释放活性物质而形成微血栓,进而发展为血栓形成m】。
4.3 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的患者红细胞含有异常血红蛋白S,细胞僵硬,变性能力差,可阻塞微循环引起梗死。
4.4 蛋白C和蛋白S缺乏症蛋白C系统是体平衡凝血过程、防止血栓形成的重要天然抗凝系统,其缺乏易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5 偏头痛偏头疼造成血管痉挛,血小板功能亢进和血黏度增高,增加卒中发生的危险,其中以大脑后动脉的梗死最为多见 1。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是脑血管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青年卒中患者,常伴有血浆HCY浓度增高,一项涉及1200例和相应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轻、中度HCY血症明显增加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性,并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7 其它7.1 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可影响糖、脂肪代而使血脂升高,使血中多种凝血因子升高,血黏度升高,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脑卒中”。
7.2 妊娠其机制为血管痉挛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存在,导致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占全部青年人卒中的5%。
有报道妊娠和围产期妇女脑卒中危险性较同年龄组高13倍。
7.3 吸烟、饮酒吸烟和被动吸烟是卒中危险因素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Whisnane MD等通过对住院的所有脑梗死患者统计,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发病率最高的危险因素为吸烟。
酗酒是青年脑卒中的又一危险因素。
有报道对16~40岁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嗜酒和偶然酗酒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相等,发病前24h摄人乙醇超过40g是脑卒中的触发因素”。
7.4 遗传因素分子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与青年卒中有关的遗传性脑血管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诊断和防治青年卒中提供了新的依据。
研究表明青年卒中患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Ⅲ。
传统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其防治措施正逐步受到重视。
总之,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必须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其病因及危险因素,以减少青年人卒中的发生,提高青年人的生活质量。
AMA Neurology:青年卒中的临床特点发布日期:2013-02-27 来源:药品资讯网浏览次数:317缺血性卒中在年轻患者中并不少见,研究显示约10%-14%的卒中为青年卒中。
近期,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青年卒中的风险因素,神经影像学检查诊断表现以及治疗效果。
研究概述这项回顾性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跟着指南走——卒中” 数据库(一所大学医院三级卒中中心2005年到2010年的数据)。
研究者入选了215例连续住院患者,患者年龄在1 8-45岁之间(平均37.5±7岁),患有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男女各占一半(5 1%为男性)。
卒中风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占38%),吸烟(占20%),高血压(占34%),糖尿病占(11%)。
203例患者中136例的脑血管造影显示阳性结果,195例中的100例的心脏超声检查阳性,192例患者中2例为动态心电图监测阳性,189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近三分之一(31%)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超过35岁患者患有有多发性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23%),颈动脉(13%),椎基底动脉(13%)区经常受累。
卒中病因中心源性占47%(包括17%为孤立性卵圆孔未闭),不明原因占11%。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总体为3分(四分位[IQR],0-9),接受溶栓治疗的29例患者为14分(IQR 9-17)。
出院时,81%的患者整体预后及55%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溶栓治疗患者组未出现脑出血症状。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回顾性设计以及三级卒中中心中非住院患者可能缺乏普遍性。
然而,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研发对年轻人缺血性卒中具有成本效益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在三级卒中中心治疗的年轻患者中,现代诊断测试可显示卒中近90%的病因。
尽管有一系列的病因,但该年龄组的传统和经修订的血管风险因素是共同的,这强调有必要实施以传统风险因素为靶向的循证卒中预防策略。
对于适当选择的患者,溶栓治疗似乎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短期预后。
首席医学网2010年06月29日16:42:02 Tuesday作者:大鹏作者单位:长市人民医院科长461500[综合医学期刊-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 在线免费阅读护理论文精华·最新医学会议| 《中华普通外科》征稿【摘要】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病因,为更好的治疗及有效的预防青年脑卒中提供更好的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青年脑卒中的病因,探讨其危险因素。
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栓塞,青年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瘤与脑血管畸形。
结论认真研究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鉴别诊断,对于诊断、治疗青年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青年脑卒中一般是指18~40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卒中的5%~15%[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脑卒中作为引起青年人病死和残疾的原因之一,已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青年脑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对防止该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我院200501~200801收治<40岁的脑卒中病人120例,现探讨其危险因素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12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I、CTA检查确诊。
男72例,女48例,年龄18~40岁,平均37.9岁。
其中18~30岁9例,31~40岁111例。
全部病例常规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检查,部分行心脏彩超检查。
1.2 临床表现缺血性卒中82例(68.3%)(包括静脉系统血栓形成5例),出血性卒中38例(31.7%),其中缺血性卒中分为脑血栓形成58例(48.3%),脑栓塞24例(20%);出血性卒中分为脑实质出血30例(78.9%),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13.2%),脑室系统出血3例(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