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简答题
⒋试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及主要临床应用。
抗菌作用机制:
G-菌: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干扰细菌DNA复制
G+菌: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IV,影响子代DNA解连环
(诱导DNA的SOS修复,导致DNA复制错误
高浓度抑制细菌RNA和蛋白质合成)
主要临床应用:
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单纯性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铜绿假单胞菌尿道炎:环丙沙星,首选
②呼吸道感染
青霉素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嗜肺军团菌引起的军团病
③肠道感染与伤寒
首选治疗志贺菌引起的急\慢性菌痢,中毒性菌痢,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食物中毒)
沙门菌引起的伤寒或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鼻咽部带菌者的根治
④骨、关节和软组织感染
用于敏感菌诱发的慢性骨髓炎
药理简答题
人工合成抗菌药
⒈简述磺胺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①泌尿系统损害:
(体内的磺胺药主要由肾脏排出,尿中形成较高浓度,尿液中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一旦在肾脏形成结晶,可产生尿道刺激和梗阻症状,如)结晶尿,血尿,管形尿,尿痛,尿闭等,甚至造成肾损害。
②过敏反应:药热、皮疹、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
③血液系统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④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失眠,用药期间避免驾驶与高空作业
⑤其他:
⑴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⑵肝损害,急性肝坏死
⑶竞争血浆蛋白使游离胆红素升高,可致新生儿黄疸\胆红素脑病。
⒉试述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与抗菌作用机制。
基本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
抗菌作用机制:
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与PABA(对氨苯甲酸)相似,可竞争性与FH2合成酶结合并抑制FH2合成,从而抑菌。
炎症早期: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
炎症后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弊:炎症反应是机体一种防御功能,炎症后期的反应也是组织修复过程,故GCS在抑制炎症时,也降低了机体防御和修复功能,可致感染扩散和延缓创口愈合。
10为什么糖皮质激素用于重度感染疾病时必须服用有效抗生素?
因为糖皮质激素不能从根治细菌,只是能够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性,减轻中毒反应,起到辅助作用。
4.与其他药物之间较少交叉耐药
③临床应用:
同上面
④不良反应
①胃肠道反应②光敏反应光毒性③中枢神经毒性④心脏毒性⑤软骨损害
⒈严重感染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原则是什么?简述理由
大剂量冲击疗法,常用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首剂200~300毫克,
理由: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
炎症早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后期,抑制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⒊试述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的意义与机制,为什么通常是磺胺甲恶唑与后者合用?
机制:
①磺胺甲恶唑抑制FH2合成酶,抑制核酸合成
②甲氧苄啶抑制FH2还原酶,抑制核酸合成
两者协同阻断四氢叶酸合成。
意义:
1.双重阻断叶酸代谢,增强抑菌作用→甚杀菌
2.扩大抗菌谱/减少耐药性产生/不良反应减少
用磺胺甲噁唑因为: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唑抗菌谱相似。
G-杆菌、厌氧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糖尿病足感染,与其他药物联用
⒌喹诺酮类药物共同的药理学特点
①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可受铁镁等阳离子影响
分布广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消除:大多从肾排泄
②抗菌作用
1.广谱杀菌药,,繁殖期和静止期杀菌剂
2.抗菌活性强,有抗生素后效应
3G-菌/G+球菌
⒋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何不能突然停药,需要பைடு நூலகம்药时应该怎样处理?
因为有反跳现象产生,突然停药可能使原有症状复发或恶化。
处理:
①不可骤然停药,需缓慢减量,停用糖皮质激素后连续应用ACTH 7天。
②停药1年内如遇应激情况,应及时补充足量GCs。
③用隔日疗法减少对腺垂体的抑制作用。
⒍何谓隔日疗法?采用这种疗法的情况与好处?
清晨给药:据GCs分泌的昼夜节律,将1日或2日的总量,于早晨7-8点一次给药,氢化可的松1日清晨给药,泼尼松或泼尼松龙隔日清晨给药
采用这种疗法的情况:
好处:是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血浆浓度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昼夜重合,可减少药物对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
⒌糖皮质激素抗炎的利与弊
利:抗炎作用:强大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