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典著作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With Some of their Applications to Social Philosophy
约翰.穆勒 John Stuart Mill
经典著作
约翰.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
生 平
背 景
著 作 内 容
精 彩 语 录
根据劳动的结果,把劳动区分: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
经典著作
“劳动对于生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总是以生产为目的。有 很多劳动,是高度有用的,却不以生产为目的。劳动因此而被分成生 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 “首先,即令在所谓物质实体的生产方面,也必须记住,所生产的 并非是组成物质实体的物质。世界上所有人的全部劳动连一粒物质也 生产不出来。 ……我们所生产的,或者想要生产的,正如萨伊所正确 称谓的,乃是效用。劳动并不创造物品,而是创造效用。” “所谓生产性劳动,是指产生固定和体现在物体中的效用的劳动。 ” “与生产性劳动相反,非生产性劳动是指不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 无论多么大规模地或成功地从事这种劳动,它都不会给整个社会和整 个世界带来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反而会使物质产品减少,减少额等于 被雇用来从事这种劳动的人消费的物质产品额。” “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凡是最终只带来眼前享受,而不增加 耐久性享受手段积累量的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 ”
经典著作
1、劳动增长规律 2、资本增长规律 3、土地生产的增长规律
经典著作
第二篇
第二篇
分配
“财富的分配不是如此。这是一件只和人类制度有关的 事情。”
“因此,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 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 的。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我们在这里要考察的,不是财富可据以分配的法则产 生的原因,而是这种法则所造成的结果。至少,这些结果 并不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任意指定的,而是象有关生产的各种法则一样 ,富于自然法则的性质。”
经典著作
重要贡献
约翰· 穆勒在经济学上的重要贡献是把斯密以后的经济
思想吸收进经济学中,并在理论上协调这种思想,将自由 放任主义的的经济理论加以补充完善,构成了自己的理论 体系。他不属于庸俗经济学派,也不是一种折衷主义家。 他将以前的经济学家的理论互相矛盾的地方加以统一,特 别是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继承很多,在人口理论方 面批判继承了马尔萨斯的理论,在资本理论上采纳了西尼 尔的许多观点。他在经济学上的影响时间长,直到19世纪 末才逐渐开始减退,但直到今天,许多经济学家依然对他 的理论推崇备至。
经典著作
生平
约翰· 穆勒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 180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1819年,开始研究经济学 1820年,法国留学 1823年,任职于东印度公司 1835年,创立《伦敦周刊》 1845年,开始撰写《政治经济学原理》 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出版 1856年,辞去东印度公司职务,移居法国 1865~1868年,任英国下议院议员 1873年,去世,享年67岁
“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比直接利益更大
” “输入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 ” “国际交换的条件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式”
经典著作
背景
历史背景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发展成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 矛盾日益尖锐。
学术背景
在1820~1830年间,英国曾展开了一场拥护和反对李嘉 图学说的理论斗争。此后古典经济学沿着萨伊和李嘉图开 辟的两个方向发展:一派宣扬各阶级利益一致的和谐论, 或以对交换领域现象的描述来代替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关系 的研究,其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巴师夏和英国的西尼尔; 另一派则承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采取折衷主 义手法来加以调和,表现在经济理论上的混合主义,即把 各种见解综合起来,其代表性人物为约翰· 穆勒。
经典著作
第一篇
第一篇
生产
即生产论。认为,生产规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规律的性质。 分析了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资本以及生产的增 长规律。 包括: 生产要素论 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各种因素 生产增长规律
经典著作
生产要素理论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
2、生产要素中的劳动
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 劳动。
第一篇
第二篇
体 系 结 构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一章 财富增长状态的一般特征 第二章 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价值和价格的 影响 第三章 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地租、利润以 及工资的影响 第四章 论利润降至最低限度的趋势 第五章 利润降至最低点的趋势带来的种种后 果 第六章 论静止状态 第七章 论劳动阶级可能的未来
经典著作
绪论
“这个主题就是财富。政治经济学家们声称是讲授或研 究 财富的性质及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 ” “因此,可将财富定义为一切具有交换价值的有用的或 合 意的物品;换言之,所谓财富就是一切有用的或合意的物 品,只是要刨除那些不付出劳动或作出牺牲便可随意得到 的物品。” “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它们是 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与生产规律不同,分配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制 度, 因为某一社会中财富分配的方式取决于通行于该社会的法 令或习惯。” “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以及由这些规律推断出来的某些
第一篇
第二篇
体 系 结 构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论政府的一般职能 论课税的一般原则 论直接税 论货物税 论其他一些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较 论国债 论政府的一般职能及其经济影响 论政府的一般职能及其经济影响(续) 论以错误理论为依据的政府干预 论自由放任或不干预原则的依 据和所受到的限制
绪论
第一编
生产
第二编
分配
体 系 结 构
第四编
第三编
交换
社会进步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第五编
论政府的影响
第一篇
第二篇
体 系 结 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篇
第四篇
论生产要素 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论非生产性劳动 论资本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 原因 第八章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 第九章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 第十章 论劳动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资本增加规律 第十一章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第十一章 前述规律的后果
经典著作
包括:
所有制理论
工资论 利润论
地租论
经典著作
所有制理论
“抨击私有制原则的人可以分成两类:一部分人要求生活和享乐 的物质手段的分配绝对平均,另一些人认为不平等可以存在,但是 它必须以某种已有的或设想的公平或整体利益原则为依据,而不象 现有的很多社会不平等现象那样只是出于偶然。” “但是,要作出适当的对比,我们必须将处于最好状态的共产主 义同私有制可能达到的状态相比较,而不是同现今私有制的情况相 比较。” “如果立法的趋向有利于财产的分散,而不是集中,就会发现私 有财产原则与自然和社会灾难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为私有制辩护的人都认为,私有制的含义是对个人拥有其劳动 和节欲的成果给予保证。对于没有任何功绩、也不作任何努力而占 有别人劳动和节欲的成果的人也给予保证,” “如果可以冒险作一下推测,也许主要会按如下问题的答案作出 抉择。那就是,两种制度中何者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和自主。 ”
“利润率决定于劳动费用”
经典著作
第三篇
第三篇
交换
价值论
货币和信用理论
国际价值论
经典著作
价值论
“价值的两个条件:效用和获得的困难” 三类商品的价值决定 “首先考察数量绝对有限的物品,例如古代雕塑和绘画。……价值 取决于上述定义下的有效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比率。” “不增加费用就能无限增加的各种商品,它们的价值法则,生产费 用。” “在增加生产费用的条件下可以无限增加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 法则,及其在现有最为不利的条件下的生产费用” 价值理论要点概述
经典著作
分配论
1、工资论 “工资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换句话说,取决于人口和资本

2、利润论
“利润可分解为三部分,即利息、保险费和监督工资” “利润因事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利润均等化的一般倾向”
3、地租论
“地租是自然垄断的结果。” “某一土地的地租由其收获超过已耕作 的最劣等土地的收获的部分构成 ” “利润既不取决于价格,也不取决于购买和销售”
“信用不是生产手段的创造,而是它的转移 ” “信用既为使一国的全部资本成为生产性的所不可缺少,又是使一 国的产业才能更好地用于生产目的的手段。” “信用急剧扩大和收缩的结果;对商业恐慌现象的分析” “信用对价格的影响 ”
经典著作
国际贸易、国际价值论
“通商的直接利益在于增加世界上各种生产力的效率 ”
第五篇
第一篇
第二篇
体 系 结 构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论所有制 续论所有制 论获得产品分配的各阶级 论竞争和习惯 论奴隶制 论自耕农 续论自耕农 论分益佃农 论投标佃农 废除投标佃农制度的方法 论工资 论补偿低工资的一般方法 再论补偿低工资的方法 论工资因职业而异 论利润 论地租
经典著作
3、资本
“……这种劳动产物的积累称为资本。” “货币不是财富,同样也不是资本。” “无论什么东西,只要用在这方面,即用来满足生产性劳动所必需 的以上各种先决条件,就是资本。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