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设计】工程索道课程设计《索道运输》课程设计(1周)院(系):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指导教师:2012年7月5日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 (2)设计说明书 (3)计算书 (4)1.计算无荷主要参数 (4)(1)设计计算跨的确定 (4)(2)设计计算跨的无荷中挠系数S0M的确定 (4)(3)各跨无荷中挠系数S0(I)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I) (m) (4)(4)各跨无荷索长L0(I)和全线路无荷索长L0(m) (5)(5)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 E (I ) (s) (6)2.计算设计荷重P(N ) (6)3.承载索设计计算 (7)(1)初选承载索规格 (7)(2)无荷重时最大拉力T W与下支点安装张力T X(N) (7)(3)计算各跨荷重比N(I) (7)(4)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 Q(N) (8)(5)有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 M(N) (9)(6)计算跨的无补正有荷中挠系数S (11)(7)计算跨的有补正有荷中挠系数S′ (12)(8)承载索的校核 (12)4.索道侧型设计 (12)(1)各跨支点的弯折角δ (I)(°) (12)(2)弯折角的正切值tan δ (I) (13)(3)侧型参数的校核 (13)5.悬索无荷线形f0x(I )和有荷线形f D(I )的计算(m) (14)6.求地面变坡点与有荷悬索间的垂直距离H Y(J)(m) (18)7.集材方式方法的选择 (23)8.工作索和绞盘机的选择 (23)(1)工作索选择 (23)(2)绞盘机所需实际功率N X的校核(kW) (24)9.附图1 索道侧型设计 (30)附图2 索道索系图(鸟览图)设计 (31)施工预算书 (32)1.课程设计名称:索道运输2.总周数:1周学分:1学分3.目的及任务、要求⑴目的课程设计是《索道运输》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正确掌握工程索道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步骤,为今后学生从事工程索道的设计、架设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⑵任务完成一条3跨增力式货运索道完整的设计,具体设计内容(任务)如下:①对索道进行完整的设计计算;②确定集材方式方法;③索道侧型图设计;④索道索系图(鸟览图)设计;⑤索道施工预算书;⑥编写设计说明书。
⑶要求计算书和图纸要装订成册,出题每人1题,每人交1份,每份应有封面和目录。
4.成绩评定评分依据:①设计计算方法正确,内容完整;②图形布置合理,符合索道设计要求;③说明书内容完整、清楚;5.主要参考资料:①周新年.架空索道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业架空索道设计规范(LY 1056-9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③周新年.工程索道与柔性吊桥――理论设计案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2009级交通运输专业《索道运输》课程设计试架设一条3跨(N=3)单线3索增力式货运架空索道。
已知参数为跨号I倾角X0(I) /(°)跨距L0(I) /m1 11.27 4042 14.18 2873 10.35 200试选牵引索13 6 × 19 NFC 1 570 B ZS(GB/T 20118-2006),其单位长度重力Q Q=5.93 N/m,钢索许可破断拉力T Pq=81 500 N;承载索28 6 × 19 NFC 1 670 B ZZ(GB/T 20118-2006),其单位长度重力Q S=27.5 N/m,横截面面积A=289.95 mm2,钢索许可破断拉力T P=402 000 N;钢索弹性模量E=1×105 MPa。
木捆重量P1=20 000 N。
初选K1跑车:跑车轮数N0=4个,跑车自重P2=1 450 N,载物钩重P3=100 N,鞍座处设置有托索器;初选闽林821绞盘机:额定功率为51.5 kW,绞盘机位置低于集材点73.2 m;起重牵引速度V=1.5 m/s。
初定无荷中挠系数S OM=0.035 5+学号后2位数字/10 000,各跨线形按M=10等分计算;计算跨支点位移量D L=0.2 m;温差D T=10℃。
索道下支点坐标(0,0.5)。
地面总变坡点数S=9,测量得地面变坡点坐标为跨号I变坡点数N(I) 地面变坡点坐标XY(J)、YY(J) /m1 4 (0,0);(166,-49);(280,20);(404,70);2 4 (518.8,32);(576.2,50);(691,148);3 3 (791,100);(891,184)要求按抛物线(堀氏)理论对该索道进行完整的设计计算,并绘制索道纵断面图。
提示堀氏设计结果:SS(1) =-2.91 SS(2) = 3.83当S0M=0.0355~0.0465时,K=1.05~1.30 J=27.33%~33.00%C=26.12~20.00 N1=2.36~2.94满足全部校核条件:K>1.05、J=10%~35%、C=20~30、N1>2计算书1.计算无荷主要参数(1) 多跨索道设计计算跨的判断(表2-1)表2─1 判断设计计算跨/m设计计算跨L M≥500L M<500最大跨所在跨最大弦倾角所在跨ΔL≥20ΔL<20ΔL≥10ΔL<10注:L M—最大跨距;ΔL—最大与最小跨距之差。
判断出设计计算跨后,对该跨的承载索的各技术参数进行设计计算。
可知最大跨所在跨为计算跨,即第一跨为计算跨(2) 设计计算跨的无荷中挠系数S0M的确定将设计计算跨视为单跨索道考虑,荐用取S0M=0.03~0.05,因,所以,S0=S0M。
(3) 各跨无荷中挠系数S0(I)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I)(m)(1)(2)式中l M—计算跨的弦线长度(m);l(I)—各跨弦线长度(m),;l0(I)—各跨水平跨距(m);l0-—-全线路水平跨距,;α0(I)—各跨的弦倾角(°);N—跨数,I=1,2,3,…,N。
第一跨无荷中挠系数S0(1)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1)(m)计算如下:第二跨无荷中挠系数S0(2)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2)(m)计算如下:第三跨无荷中挠系数S0(3)及其无荷中央挠度F0(3)(m)计算如下:(4) 各跨无荷索长L0(I)和全线路无荷索长L0(m)(3)(4) 所以:第一跨无荷索长L0(1)第二跨无荷索长L0(2)第三跨无荷索长L0(3)全线路无荷索长L0(m):(5) 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 E(I)(s)所以:第一跨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 E(1)(s)第二跨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 E(2)(s)第三跨振动波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S E(3)(s)2.计算设计荷重P(N)(5)式中P1、P2—分别为木捆和跑车重量(N);W Q—牵引索自重(N),,鞍座上有托索器时,;L0M—计算跨的无荷索长(m);Q Q—牵引索单位长度重力(N/m),其规格按GB/T 20118-2006选取;G—冲击系数,。
又鞍座处设置有托索器3.承载索设计计算(1) 初选承载索规格根据设计荷重P按GB/T 20118-2006初选承载索规格。
如库存钢索,则可酌情选用,而后进行计算。
(2) 无荷重时最大拉力T W与下支点安装张力T X(N)(6)(7)式中q—承载索单位长度重力(N/m);H—计算跨上支点到索道最高支点的垂直距离(m);α0M—计算跨的弦倾角(°);—计算跨的无荷最大拉力(N),。
H是计算跨上支点到索道最高支点的垂直距离(m)(3) 计算各跨荷重比N(I)(8)计算跨的荷重比n M为式中W—计算跨悬索自重(N),W=qL0M。
所以:第一跨荷重比N(1)如下:第二跨荷重比N(2)如下:第三跨荷重比N(3)如下:计算跨的荷重比n M(4) 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 Q(N)T Q=T Q’+qH(9) 式中T Q’—计算跨的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N),计算式为T Q’=;H max—无补正有荷水平拉力(N),;GⅡ—有荷悬索荷重因数,计算式为;ω(I)—线载荷在X轴上的投影,。
所以:第一跨线载荷在X轴上的投影如下:第二跨线载荷在X轴上的投影如下:第三跨线载荷在X轴上的投影如下:因为计算跨为第一跨,所以所以:有荷悬索荷重因数如下:故取S0=S0M故取所以: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 Q(N)如下:故取(5) 有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 M(N)(10)式中H M—有补正有荷水平拉力(N),;H0’—有补正无荷的水平拉力(N),;S0′—有补正无荷中挠系数,。
ε—综合补正系数,计算式为;;;;;;G I—无荷悬索荷重因数,G I=1;Δt—钢索投产时与安装时的温差,比安装时温度高取正值,否则取负值;ω1—钢索的热膨胀系数,一般ω1=1.1×10-5;D L—计算跨上、下支点弦线方向位移量之和(m)。
;因为:计算跨支点位移量;;;温差=10 ℃;℃;—无荷悬索荷重因数,解之得:,为虚数(舍去)综上所述所以有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 M(N)如下:故取(6) 计算跨的无补正有荷中挠系数S(12)式中r—计算跨的中央挠度增加系数,。
(7) 计算跨的有补正有荷中挠系数(13)(8) 承载索的校核1) 承载索安全系数N1的校核在刚安装架设投产初期,悬索成无补正有荷状态,此时的拉力大于投产中后期的有补正有荷状态下拉力。
因此,必须用无补正有荷最大拉力T Q校核承载索安全系数N1。
≥2(14)式中T—所选钢索钢丝的破断拉力。
2) 校核承载索拉力与轮压的比值C(15)式中P—设计荷重;N0—跑车轮数。
C值必须满足20≤C≤30,C若不在此范围内,就增加跑车轮数,或酌情重选钢索,或改变设计荷重。
C值必须满足20≤C≤30;故不需要增加跑车轮数任选初定钢索。
4.索道侧型设计索道各跨的弦倾角的约定:弦倾角自左至右,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1) 各跨支点的弯折角δ(I)(°)(16)故第一跨弦线与第二跨弦线的弯折角δ(1)(°)如下:第二跨弦线与第三跨弦线的弯折角δ(2)(°)如下:(2) 弯折角的正切值tanδ(I)Z(I) = tanδ(I) (17) 要求Z(I)的绝对值满足:2% ≤ |Z(I)| ≤ 8%。
故第一跨与第二跨弦线的夹角即弯折角的正切值tanδ(1)如下:故满足要求故满足要求(3) 侧型参数的校核1) 凸形线路校核弯挠角的正切值(18)式中αCP—相邻两跨的索道弦倾角平均值,。
要求:tanθ(I)必须在[10%,35%]范围内。
当弯挠角的正切值大于许用值时,可视具体线路情况采取以下措施:①增设中间支架;②降低计算跨支架高度;③中间支架高度不变,将前后跨支点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