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打的”
等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这点人人都明白,但事实是,只要 你还没富裕到足可以天天“打的”的地步,你就难免每天要耐着性子 等候公共汽车。那么,如何来看待人们的等车行为,它是不是与我们 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相矛盾呢?初看起来,人们的等车行 为是不符合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也即违背了“时间就是 金钱”的效率原则。但是,只要我们不机械地理解经济学的定义,我 们就会发现,它其实正是资源最优配置的表现。所谓资源的最优配置, 无非讲的是充分地利用资源的比较优势而已。那么我们来看看等车行 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现在我们假定有两人,穷人和大款,同在 一个地方上班。大款可以天天“打的”,而穷人只好天天挤公共汽车。 两人的行为方式(资源配置方式)虽然是不同的,但同样是有效率的。 这是因为,对于大款而言,他的比较优势是钱,而其稀缺资源是时间, 在大款的效用函数中,“打的”虽然比坐公共汽车贵一点,但可以节 约用在路上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可创造比花在“打的”上的 费用更高的价值,即钱生钱,所以大款选择“打的”是完全值得的 (当然大款还可能为了方便或显气派或别的什么原因“打的”,但最 本质的是这点)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 把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 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 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 社会的基本规则。 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 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 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 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 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 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 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 合他的最大利益。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 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 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 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 以发财。

穷人却不然。与大款相反,穷人多的是时间,少的是金 钱,即其稀缺资源是钱。对于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少 花钱办好事,时间用多少可以不在乎。等车就是一种既能消 耗时间又能节约金钱的行为。换句话说,穷人用等车这一方 式也能赚钱(公共汽车的相对价格更便宜)。如果穷人选择 “打的”的话,节约下来的时间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这对他 毫无意义(其实这种情况也适合于那些有钱但更有时间的人)。 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穷人有时也很“慷慨”,但这多半 是有什么重要事要办,这一刻,也仅仅在这一刻,他的稀缺 资源变为时间,而不是金钱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闯红灯
• 假如某一天,你起床晚了,而上课的时间又快要到了, 这时你可能不管什么交通规则不规则,见着红灯就闯。 “闯红灯”在城里尤其在大城市里已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 象。虽然舆论再三批评,公交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 但收效总不大。事实上,在现在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我们 每个人只要出门,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闯红灯者。为 什么这种“公共行为”屡禁不止呢?通常的解释是认为人 们缺乏交通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我们不否认,这或许 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会缺乏交通 意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呢?实际上,每个闯红灯者都清楚 他这是一种违规行为。明知违规,但还要做,根本的原 因 就在于处罚力度过轻,使闯红灯者有“利”可图。 • 从经济学上看,人们的行为都根植于其成本效益预期, 只要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他就总会想方设法地 去促成某事。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 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 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这是 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 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 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 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 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 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 达的现代社会。 •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 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 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 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 例。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 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 储金钱呢?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 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 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一毛的硬币 有两种,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 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有一 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想起经济学 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 • 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了。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 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 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假定你上课迟到会受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对你来说,闯红灯是划算的, 因为在你的利益函数中,老师的态度显然更重要,与其受到老师的批评, 不如闯红灯。这就是你下意识里做出的决策。当然这里不排除被警察逮住 罚款的情况。可问题在于,中国的闯红灯者所受的惩罚成本是很少的,不 要说闯红灯的人事实上几乎不会被逮着,即使偶尔“不幸”被警察叫住了, 至多不过是挨几句训而已。显而易见,警察的教训是不能与老师的批评相 提并论的,而且在一个人口 流动很大的地方,“羞愧”(这也是一种成本) 的惩罚作用微乎其微。但在班级上就不同,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你,那 滋味可不好受。 以上就构成了人们闯红灯的预期成本,这个预期成本是少于他闯红灯 的预期收益的,即免受老师的批评。 “闯红灯”还存在一种示范效应。假设第一个闯红灯者没有受到惩罚 或惩罚微少,那么其他人就会“学习”他的举动,因为人都具有一种机会 主义行为倾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闯红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少 数人的行为。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杜绝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闯红灯这种行为 的发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惩罚的成本,使那些潜在闯红灯者觉得成 本太高,他就会自动放弃闯红灯,否则,即使社会制订再多的交通规则, 也无济于事,何况制订规则也是要成本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