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政治主题思想西南大学:谢远锋摘要: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深刻揭露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
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
大家说冤不冤?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惜春似无冤,而却迫于家势,缁衣出世。
“绣户侯门”之女,据脂批得知,惜春为尼后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亦是一冤!凤姐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拿了公众的“月例”钱去放贷生息,勤俭持家,独支大厦,做到“生前心已碎”。
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她毕竟无力挽回败局,因犯过而被休,最终“诸罪所归”,成为众矢之的。
“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半世苦心!这“报应”公平吗?凤姐不冤吗?湘云虽“英豪阔大量”,但“襁褓之中,父母叹双亡”。
从小失去父母,“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人生之大不幸矣!虽“厮配得才貌仙郎”,但好景不长,只落得“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巧姐流落于烟花巷;“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为世人“愈妒”、“同嫌”,“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沦为妓女,何其冤?!秦可卿是从养生堂出来的“弃婴”。
虽出身“微贱”,但理家却是一把好手。
生得袅娜纤巧,性格好,行事温柔和平。
为宁、荣二府众人称道。
但结果却“画梁春尽落香尘”,悬梁自缢而亡,冤否?李纨一生三从四德,青春丧偶,一肚子的“冤”向谁诉说?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得到的是“枉与他人作笑谈”,成为世人的谈资笑料。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因“风流灵巧招人怨”,受他人毁谤,惨遭摧残而寿夭。
鸳鸯遭遇色魔——贾赦,其下场可知。
金钏投井,茜雪、司棋被逐,芳官出家,尤三姐用“鸳鸯剑”自刎……无须多举例,书中的群芳,有谁不冤呢?所以曹公就是为众女儿鸣冤叫屈,为“闺阁昭传”而写此书。
让这些“群芳”的形象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什么“宝黛爱情”的主题,什么“反封建”的主题等等,不是那么回事。
我们不能被“爱情”啦、“阶级”啦等主题迷住了双眼,舍大抓小,做买椟还珠之事!至于说宝玉是反封建阶级的叛逆者,翻遍全书,我不见他“叛逆”了谁?宝玉见到贾政如老鼠见猫似的,“受笞”一事后,也不见他对贾政有任何“叛逆”的言行。
抄捡大观园时,晴雯被逐,面对盛怒的王夫人,他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他见到封建官僚水溶王彬彬有礼,诚惶诚恐……作为”纨绔”、“膏粱”、“富贵闲人”的贾宝玉,口口声声“天恩祖德”、“今上”,他那儿“叛逆”了?我只看到他遵守封建道德——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对君、对父、对祖宗,他是知忠、知孝、知悌、知礼的,总之他是顺民一个。
请问,他“叛”了哪门子“逆”呢?我没见到,一个不爱读书的公子哥儿,发两句牢骚就算“叛逆”吗?那么叛逆的人何止他一人?实际行动在哪儿呢?唯一的反抗就是“想死”、“想化烟化灰”罢了,他“叛逆”了什么?他的革命性在哪儿?他“革”了谁的“命”?没有。
说到“阶级压迫”之类的主题,那就更怪了。
阶级压迫肯定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
那么,就以晴雯为例,人家“统治阶级”要辇她出去,还她“自由之身”,可她宁死也不想出去,心甘情愿地被“压迫”、被“剥削”。
柳五儿还想往这个有“阶级压迫”的大观园中钻呢!大家想想,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阶级压迫”呢?“阶级压迫”的主题对吗?也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为了宣扬“色空”观念。
我就更纳闷,曹雪芹都“色”了、“空”了,他还何必伤精费神地用十年时间来创作“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呢?因此,《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得慢慢的、仔细的揣摩、思量。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给他喝的奇茗叫“千红一窟”,异酒叫“万艳同杯”,闻的香叫“群芳髓”。
没看脂本之前,不明白是啥意思。
看过后才恍然大悟,茶曰:“千红一窟”,原来是红楼中众女儿的“千红一哭”,异酒“万艳同杯”是“万艳同悲”,“群芳髓”原来是“群芳碎”呀!看过这些后,难道我们还不明白曹雪芹为“群芳鸣冤”,为“闺阁昭传”的良苦用心吗?贾宝玉虽用整个生命去关怀、体贴这些“水做的骨肉”,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迎春之嫁、晴雯之死、司棋之逐、宝钗之迁、妙玉的落难、惜春的出家……他空怀“悲悯千红、拯救万艳”的志愿,换来的却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真真正正的“群芳碎”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大观园人去楼空,园毁花残,群芳落尽,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无语泪先流”之感。
作者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群芳髓(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为了鸣冤,他用“泪”研成“墨”,用“血”滴成字,写成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
曹雪芹用“血”和“泪”写成的《红楼梦》,发出了“叹青春之易逝,哀人生之须臾。
悲世事之无常,惧己身之非有。
”向大家展现了真正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人生经验和社会体验的种种慨叹,表现了以十二钗为代表的众女儿的悲惨命运,为“闺阁昭传”,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冤、呐喊,抒发了他对人世的感叹,悲悯万物的情怀!此即《红楼梦》的主题吧!面对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作为一个红学门外汉的我,只是谈谈自己感受,正确与否,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自曹雪芹《红楼梦》(石头记)问世以来,各种研究弥天盖地般涌来。
索引派各持己由,考据派推敲择微家史说﹑政治说不期而然。
考来考去,竟荒谬到信其只纸残章,而将高鹗也弄成了后四十回的作者。
以至目前书店各种版本煌然标着“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考据曹氏家史对了解雪翁有很重要的价值,然将这些考据成果推断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家史小说就离作者原肯相差太远了。
而研究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却寥寥无几。
清末国学泰斗王国维断其为哲学﹑宇宙﹑文字且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既存乎于此”(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他认为该书“实示生活此痛苦之由于自造;对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术之者也”(同上)。
王国维以后,中国形式由革命引起军阀混战引起更残酷的“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陆续又出现了蔡元培,胡适,俞平伯,甚至毛泽东等对该书的各种评论。
派蔡元培一句定音“石头记者,清康熙政治小说也。
”但他将书中人物按大概情节和历史人物对号。
如书中男人都指满人,女人皆指汉人。
怡红院是对明朱王朝对怀念,书的宗旨是吊明之亡。
其中贾宝玉指太子胤礽﹑林黛玉指朱竹垞﹑薛宝钗指高江村﹑探春影徐建庵﹑王熙凤影余国柱等等。
钱静芳于《红楼梦考》中言其书宗旨是写康熙相臣明珠之子纳兰成德的事。
更有甚者认为是书写清世祖(顺治)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事。
到了考据派,虽然翻出些材料证明了曹雪芹家史,如袁枚的《隋园诗话》﹑清档案《八族满氏族通谱》以及各种脂批等,都将此书归为“家历小说”了(见胡适《红楼梦靠证》)。
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其书是:1,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2,红楼梦是情场忏而作;3,红楼梦是将十二金钗作本传的(见俞平伯《红楼梦辩》)。
这些是研究红楼一书的种种见解,但对作者真意的挖掘,则越来越远了。
首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数代江宁织造的后裔,他的生活过程是三朝鼎盛时代绝,不可能在悼念明之亡。
书中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固然有曹府的影子,但宁荣二府国公气势绝不是一个江宁制造府敢比拟的。
而元春之身份,直接写的皇亲,这更是贾府不敢比拟之处。
如果推测书中宁荣二府的背景是皇戚家族到还可以想象。
而这个皇戚家族还得是钟鼎鸣食之家﹑诗理簪缨之族的开国重臣之列。
就象书中说的“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焦大语。
这更是曹雪芹根本不可能在“身世”说的指导思想下敢肆意夸大的。
要想了解书中真正的含义,不妨将眼光稍稍注意一下其时代背景。
无可置疑,康雍乾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鼎盛时代,当时中国确是世界第一强国。
然而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基督学说孕育下,文艺复兴﹑欧洲各国兴起了海洋探险﹑人文解放﹑科技发明的热潮。
当曹雪芹生活的前后(约在1719年——1769),美国1776年完成独创战争(乾龙41年);伽里略(1564——1642)和培根(156?——1626)牛顿(1642——1727)等建立了新的宇宙观和实验科学的奠基,从而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前奏。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1736——1819)已经呱呱坠地。
1733年更重要的纺织革命飞棱机坦然问世,稍晚的1763年哈理森的精密钟表经度钟使人类能够尝试掌握地球。
更重要的是1660,1666年法英先后成立了科学研究的国家机构,而德国的国家科学研究机构成立,恰和曹雪芹是同一时代。
这些看似遥远和不相干的事情,后来变成摧毁强大中华帝国的重要因素。
在红楼梦中已经闻到了气息如怀表,洋泥及督营广东海关衙门的王熙凤家族的背景,更比大观园众姐妹出窕一等的薛宝琴姑娘的出现都不是空谷传声。
这样大的时代感应必将在中国的有先知之觉知识分子中引起沉思。
尤其是大势将至内因积素,早已困熬着他们的身心,他们决不是预测师,但人类本能的敏锐终于将笔与纸的交融烧成一行行的血泪斑斑的字迹——泣血铄金的《红楼梦》。
为了便于了解是书的内涵,不妨分析一下“使中华大帝国崩溃的内因”:其一:自清共入关以来,由一个少数民族的从垄群体发展到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大国。
有两条满民族自身的线:一条是顺治,康熙以来的强盛明线;一条是宫闺内自相残杀的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