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蘑菇养殖

蘑菇养殖

[农广天地]牛粪里种出“金”蘑菇(20111205)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项目,就是通过“奶牛养殖——草腐菌种植——废料还田”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变废为宝”,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种植出的食用菌还是质优味美、营养价值高的绿色食品。

本期视频详细介绍了这一牛粪种植蘑菇技术。

农广天地视频同步解说词:刚刚转暖的天气让杨河村农民的心情也开始放晴,在这里的几十栋蘑菇房里每天都能见到农民忙碌的身影,一批批新鲜的蘑菇被采下运往农贸批发市场。

更让农民高兴的是除了每天都有进账外,蘑菇销路也不用愁,只要将采收的蘑菇整理好,就会有商贩上门收购。

这其中的原因呀,不说您可能不会知道。

要说到杨河村的农民种蘑菇,还得从他们养殖奶牛说起。

杨河村是天津市的一个奶牛养殖大村,村里有奶牛存栏近6000头。

有人曾经计算过,这么多的奶牛每天就要产生大约18吨的牛粪。

过去,牛粪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还污染环境。

自打牛粪种植食用菌项目实施后。

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通过“奶牛养殖,草腐菌种植,最后再把废料还田”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将牛粪“变废为宝”,不仅保护了环境,种植出的食用菌还是质优味美、营养价值很高的绿色食品呢。

看到这您一定也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那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杨河村去探个究竟。

进入杨河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几栋高大整齐的砖房,您一定已经猜到了,这就是食用菌栽培的场所—菇房。

一、栽培设施1.基本条件为了让蘑菇能够更好地生长,杨河村的村民们把这菇房建在了交通方便,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卫生,排水良好,环境干净,远离污染源的地方。

菇房座北朝南,排列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占地率约60%。

2.菇房建造根据各地的生产条件和模式,可建造不同结构的菇房用于蘑菇种植,杨河村采用的这种砖瓦结构的高架菇房保湿、保温性好,空气流通,没有直射阳光,特别适合蘑菇的生长。

菇房的空间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不利于控温和通风,过小则增加菇房建设成本和降低空间的有效利用率。

这种菇房的设计规格一般长在20—30米之间、宽8—9米、高5—6米,菇房前后墙体上要按房内过道正对位置开设30厘米×40厘米的通风窗/,从上向下开窗5—6排,最底下一排的窗要高出地面40厘米。

菇房的墙体用砖和水泥砌成,要求不漏风,菇房的地面最好用6厘米厚的混凝土硬化,这样才能够承受多层菇床中培养料的巨大压力,以防止地面踏陷而造成生产事故。

菇床架一般按宽1.1—1.2米、层高50厘米进行架设,底层距离地面约20厘米,高5—6米的菇房可以架设菇床7—8层。

菇房内预留的管理人员进出作业道为床架之间60厘米、前边70厘米、两边50厘米,后边不留。

为方便人员操作管理,在第3—4层菇床架的位置上要搭建人行过道。

床架材料可用小篙竹。

床面可以用特制尼龙网,这样结构的床架一般可以连续使用4—6年。

用牛粪拌稻草发酵作为基质适宜栽培的蘑菇有双孢菇、毛头鬼伞、姬茸菇和草菇,杨河村的村民选择了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受市场欢迎的双孢菇。

双孢菇的最佳播期在8月底到9月初,最晚不能超过9月底。

因为播期过晚,温度下降会影响秋季蘑菇的产量。

所以要在6月底至7月初进行稻草的预湿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按时播种,在10月初左右开始出菇,到11月初完成采收。

用牛粪栽培蘑菇需要经过备料→预湿→建堆→翻堆→作床→二次发酵→播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几个步骤。

其中备料,预湿,建堆,翻堆这几个步骤是为了配制栽培蘑菇的基质。

二、栽培基质配制1.备料培养料的主要成分是稻草和牛粪,这两种成分的比例是有一定要求的,粪多草少,培养料通气差;而草多粪少、培养料虽通气性好,但养分差。

按照我们前面介绍的菇房规格,一般一间菇房需要准备稻草8000千克、干牛粪4000千克。

选用的稻草要求鲜黄无霉变,而且稻草要在晒干后才能使用。

牛粪要边收集、边晒干,粉碎后备用。

粉碎后的牛粪粪团直径最好不超过1厘米。

牛粪的纯度要求在80%以上。

如果含土过多,就要适当增加牛粪的用量。

牛粪在使用前要防止霉变和雨淋。

在培养料当中除了牛粪和稻草外,还应该增加饼肥和化肥,用来补充养分和增加培养料的松透性。

一间菇房需要用饼肥200千克、过磷酸钙150千克、复合肥100千克。

为了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一间菇房您还要准备生石灰200千克。

2.预湿为了更好地发酵,在配制培养料前先要对稻草进行预湿处理,方法是把稻草浸入水中,等稻草全部浸湿后捞出,堆放成2米高的草堆,放置5—7天,每天要在草堆表面喷水1—2次。

3.建堆建堆就是把预湿好的稻草和牛粪混合在一起,堆起来进行发酵的过程。

稻草预湿5—7天后。

把预湿的稻草铺成宽2.2米,高30厘米,长18米的堆,然后在稻草上面铺稻草重量二分之一的牛粪,接着再铺上一层稻草。

就这样一层稻草,一层牛粪,直到将所有的草堆完。

在建堆时还要向料堆浇水,浇水的原则是,底层不浇水,中层少浇水,上层多浇水,一直到料堆周围有水溢出为止。

垛顶堆成龟背形。

这样堆好的料一般在第4天左右,料温就会升到70℃左右。

在这个温度下稻草和牛粪就可以发酵了。

4.翻堆用稻草加牛粪堆料发酵,大约需要20—25天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要翻堆4次。

翻堆不但可以调节温度,放出料中的有害气体,而且还可以趁翻堆时进行施肥和调整料的酸碱度。

一般第一次翻堆在建堆后5—7天。

翻堆时要先把料抖松,让料中的氨气散发出去,然后把下面的料翻到上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间,中间的料再翻到外面。

合适的水分是手拧堆料能有水滴出。

如果水分不足就要在翻堆的时候及时的补充水分。

第一次翻堆后5—6天,进行第二次翻堆,翻法和第一次翻堆相同。

在第二次翻堆后5天左右进行第三次翻堆,结合这次翻堆要进行一次施肥,可以每翻一层料,在上面撒饼肥12千克,复合肥4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

第三次翻堆后4天左右进行最后一次翻堆。

这次翻堆要把料的pH值调整到7.8—8之间,每翻一层料要在上面撒8千克左右的生石灰,然后用水喷淋一次,使生石灰渗入稻草内,这样料的pH值就会被调整到7.8—8之间了。

翻堆的时间是保证堆制成功的关键。

上面介绍的翻堆时间只能作为参考,在生产中什么时候翻堆还要根据料温来灵活掌握。

每天要观测料温,当料温经发酵几天后开始下降,或连续2—3天达到80℃左右时,就要进行翻堆了。

- 进棚前培养料的合格质量标准是颜色呈棕褐色,稻草柔软,而有弹性,各种料混合均匀,料的含水量在65%—70%之间,pH值在7.8—8之间,无臭味、酸味、氨味等不正常的气味。

三、栽培料进棚1.栽培料上床趁晴天把培养料搬入菇房,平铺在床架上,料不要压实,料厚约30厘米。

中间要比边缘厚2—3厘米。

料铺好后,关闭门窗进行二次发酵。

2.二次发酵培养料在配制过程中已经进行过发酵,为什么还要再次发酵呢?这是因为在前面我们采用建堆发酵的方法发酵时,不容易使培养料发酵彻底,也不能够根除培养料中所携带的病虫。

二次发酵是在一次发酵的基础上,将培养料再进行一次短时间的高温发酵。

二次发酵的优点:一是能对培养料进行消毒,进一步杀灭虫卵和病菌,减少培养料的污染;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的作用还有就是能够促使培养料养分的进一步转化,将复杂的碳素营养转化为简单的可溶性养料,利用好气嗜热微生物的活动,进一步分解为简单的糖类,将速效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从而为蘑菇菌丝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二次发酵前先要将柴油桶改装成蒸汽桶。

在柴油桶的上面有两个口,一个粗、一个细。

先在这两个口处焊上相应粗细的铁管,粗的作为蒸汽出口,细的是观察桶中水位高低的连通管。

然后在桶底距边缘5厘米处开一个口,在开口处焊上一节铁管,这个管就是蒸汽桶进水的地方。

蒸汽桶制作好后在菇房外面砌好炉灶,在每个炉灶上安装4个蒸汽桶,从加水口加水到8分满,在出汽口接上蒸汽管,蒸汽管接入菇房中。

然后炉灶点火,水烧开后蒸汽就会被引入菇房,培养料在高温的蒸汽作用下就能进行第二次发酵了。

二次发酵有两个控温阶段,第一个是消毒控温阶段,当菇房温度上升到60℃时,维持24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温度一定要控制在58—60℃之间,温度太高或太低,都将促进绿霉菌的繁殖,给蘑菇栽培造成损失。

温度的调控方法是,如果温度偏高就要在蒸汽桶中加冷水,如果温度偏低可以增加火候来达到升温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不能用开启或封闭门窗的方法来调控温度。

二次发酵的第二个控温阶段是培养料控温发酵阶段。

也就是维持60℃左右24小时后,把菇房温度逐渐降为50℃,维持48—72小时,以达到排除有害气体,增加室内氧气,培养对蘑菇生产非常有利的伴生菌类和达到让培养料进一步腐熟的目的。

这段时间的调控方法是,通过门窗的开启和关闭,把菇房室内温度控制在48—53摄氏度之间。

完成上面两个控温阶段后,培养料的第二次发酵就算结束了。

这时要停止加温,待菇房内温度下降到40摄氏度时,逐渐打开全部门窗,让培养料降温冷却,直到菇房温度降到28摄氏度以下时,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四、播种播种要安排在晴天下午3点以后进行。

在播种前要在菇床上喷一遍水,播种时把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料上就可以了。

用种量为每平方米1.5—2瓶菌种。

播种后就进入了发菌管理阶段。

发菌阶段大约需25—30天。

在发菌管理中温度的控制非常关键。

五、发菌管理1.温度管理播种后2—3天里,关闭门窗闷菌,要勤观察棚内温度,温度最高不超过29℃,最好保持在22—27℃之间。

如果气温高于30℃要及时开窗通风降温。

第四天起,每天开窗一次,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方法是只打开前后墙的地窗和顶窗,让空气对流,排除二氧化碳,增加菇房氧气,促进菌丝生长漫延。

这段时间要以保湿为主,避免表层培养料干燥影响菌丝漫延扩张。

开窗通风换气的时间不可以过长,一开始开窗30分钟,经过3—4天逐渐增加到1小时。

播种后7天,菌种已经占领培养料表层,往下层扩展。

从这时起,要逐渐地延长开窗通风时间,从每天通风1小时,增加到1个半小时,播种12天后,每天通风时间从1个半小时,增加为2—3小时,达到放干培养料表层水分,避免杂菌生长,把菌丝引向纵深生长,直到吃透培养料的管理目的。

播种20天后开窗通风时间要达到10个小时以上,甚至可以昼夜开窗。

2.覆土播种20天左右,当菌丝在培养料内长满后就要进行覆土了。

覆土是蘑菇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工序,不覆土,就不会出菇。

覆土要在28℃以下才可以进行,如遇到28℃以上的高温,应该推迟覆土,等温度下降后再覆土。

否则就会影响出菇。

覆土前3—4天,把菇床料面稍作整理,料面不能凹凸不平。

覆土材料一般都采用谷壳和泥土。

谷壳和泥土的比例为1:9;谷壳过少,泥土过多,容易板结僵硬,影响菌丝的生长;但是谷壳过多,泥土过少,覆土材料就会过松,会造成菌丝体向上爬形成结被现象,影响产量。

配制覆土材料时要在每立方米土中加入500克过磷酸钙和500克生石灰/,过筛翻拌均匀,打碎较大的团块,然后往土里加水到含水量接近饱和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