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神话对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作用与思维特征(一)、共同心理作用1、深沉的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先民的反抗精神(二)、思维特征:象征性、隐喻性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2、具体而形象3、浓厚的情感体验二、采诗的目的“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三、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
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
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
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四、断章取义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五、流传:四家诗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六、变风变雅诗经学名词。
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
“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
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八、春秋笔法《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
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
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九、《左传》的文学成就(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
《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
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
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
《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
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富丽华赡、明畅通俗。
《战国策》语言之通俗,在先秦散文中颇为突出。
较之《国语》语言的平实自然和《左传》语言的委婉含蓄,其风格显然别是一家。
特别是其纵横恣肆的文风、富丽华赡的文采,对后世作家如贾谊、司马迁以及苏洵、苏轼等,都有重大影响。
十一、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十二、以意逆志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十三、知人论世为了要正确理解作者的诗和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十四、《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
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
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
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
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1、奇丽多姿,浪漫恣纵。
2、善用寓言,蕴哲理于形象,意趣盎然。
3、善于描绘,逼真传神。
4、擅比喻,新奇生动。
5、善讽刺。
十五、屈原香草美人之喻屈原已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升为象征体系,其中包括动物系统、植物系统、事物系统、人物系统。
如《离骚》提到的植物(香草树木)有24种,用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表现楚国政治的黑暗,表现所树人才的变质,用来表现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屈原在作品中,喜爱以香草作衣服、佩饰,喜爱以香草作饮食,喜爱手持把玩香草,喜爱以香草作礼物,喜欢在充满香草的环境中漫步流连,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最尊敬、追求的人,总之,他喜欢将一切事物、尤其是正面的事物与香草联系起来。
尤其是屈原的早年之作《橘颂》,屈原有感于橘树的一系列美质,“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王夫之)。
其次,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还表现为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即“男女君臣之喻”。
如《离骚》将自己打扮成美女,并以香草为饰,以香草为饮食表现自己的好修。
他设想,君亦为美人,所以有“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
他期望两美相投,君臣契合。
因为自己假设为女性,所以又将群小嫉贤比为众女妒美,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以美女被弃表现自己的见疏,以弃妇的哀怨、剖白表现自己的愤懑、希冀,而劝说之人亦托之于女性(如“女媭”)。
十六、《七发》的艺术特色[1]、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
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文心雕龙·杂文》)[2]、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3]、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象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十七、《史记》的文学成就1、成熟的叙事技巧2、成功的人物刻画3、自如的语言运用4、宏阔画面与深邃意蕴5、浓郁的悲剧气氛6、强烈的传奇色彩十八、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有时还为了回避最尖锐的矛盾,从而采取旁敲侧击的办法。
十九、乐府与乐府诗1、秦汉时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2、由乐府机关所收集整理的民间歌诗3、后世文人仿作的合乐或不合乐的古体诗4、唐宋以后的词曲,亦有乐府之名二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长于抒情。
运用纯熟的抒情手法,惊心动魄,感人至深。
2、深于比兴。
巧用起兴发端、抒情委曲宛转。
3、直而不野。
句平意远,语浅情深。
二十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二十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想象世界的丰富(2)故事性的增强(3)反切的产生与四声的发现(4)词汇的扩大:因缘、境界、菩萨、菩提(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二十三、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
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单纯的哀叹第二种:慨叹岁月苦短,却仍努力追求第三种:努力突破天命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3、强烈的个性表现。
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4、浓郁的悲剧色彩。
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二十四、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
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
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二十五、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
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二十六、太康诗风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二十七、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1、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陶诗主体风格。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
情景事理的融合。
3、语言自然而精工。
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
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倾耳希无声,在目皓已白。
”(《癸卯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4、风格多样。
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
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其五(忆我少壮时)等;而《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则又露出如鲁迅所言的“金刚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气。
二十八、元嘉三大家颜延之、鲍照、谢灵运二十九、山水诗的文学价值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
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