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糖瓜辞灶,新年来到。

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破裹脚!”孩童时的我们唱着歌谣,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不过近些年来很少听到有孩子在唱了,倒是总能听到小小年纪就高唱:“就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带走我的心”之类的流行歌曲。

这使年味淡了些许,但绝不会冲淡孩子们盼望过年的热切心情。

因为过春节他们就可以尽情玩耍,得到压岁钱,走亲访友……
数着盼着腊月二十三辞灶日到了。

这一天人们要送灶神——把供在佛龛上的上年请的灶神烧掉,请他到玉皇大帝那里为人类祈福。

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这一天人们要吃年糕和糖瓜,老人们讲这是粘上灶王爷的嘴,只让他讲人类的好话。

儿时的我为粘上灶
王爷的嘴以后还能不能讲话很费了一番心思。

我嘴里嚼着一咬一粘牙的糖瓜看着母亲边磕头边虔诚地祷告总感觉很神秘。

年纪渐长,知道磕头祷告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辞灶日也叫过小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了。

人们开始准备年货,请戏班子。

(在我小的时候请戏班子,后来是请歌舞,目前电视文化逐渐代替了戏班子和歌舞。


扫房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人们赶在立春之前把屋子彻底清扫干净。

扫房一般要在腊月二十四或二十六。

还清楚地记得我十岁那次扫房,姐姐拿着长竹竿绑好的扫帚清扫屋顶的灰尘的情景。

她站在板凳上仰着头认真地扫,虽然她又是头巾又是帽子的围得很严实,但灰尘还是时不时地要迷到她眼睛。

等她扫完下来,卸下全副武装。

把在场的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

因为她没捂到的地方长了长长的黑“胡子”。

在我小的时候人们都要把家具搬出来,现在吸尘
器派上用场,可以省很多力气呢!
俗语说:“二十八把面发”,过完辞灶,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开始蒸馒头、包子和年糕了,以备好过年的吃食。

到二十九这天要帖对联。

帖对联的场面很是热闹的。

女人和孩子们负责涂糨糊,男人们负责粘贴。

涂糨糊要放好饭桌,把写好的对联反铺在桌面上,再用笤帚苗子涂糨糊,涂得要匀。

男人粘贴对联也要有学问。

上下联要分清,不然会闹笑话的。

帖横批时要用梯子才够得着。

我家每年都是我老公写对联,要写好多好多,因为连婶子大娘家的都写出来。

我婆婆常自豪地讲:“谁让他字脉好呢?”在二十九这天除了帖对联还要把年三十晚上的饺子馅做好,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素馅,要上供的。

馅里要有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粉条、长寿菜等,以取吉祥,长生等意。

因为有风俗讲三十这包饺子不动刀,图吉利,所以要提前做好饺子馅。

腊月三十这天更是忙碌。

人们早晨
要早起,先吃过早饭,紧接着要把上供的馒头热好,给自家的先祖上供。

在农村老家,一进家门的外间屋靠背面墙就有一排台子,不是台子的也要是一排家具。

平时用来装东西,过年用来做供桌。

不过这供桌着实够大。

这里供着先祖之位,这些牌位都用大红纸写成。

上供一般要上五碗,每碗里摆五个馒头,上供的馒头要点红点,以示吉祥。

灶台那里还要摆放一碗。

等供摆齐,要放鞭炮,要烧纸钱。

每年我的公公婆婆都郑重其事地做这些,而且我们也要学着做,因为我老公是长子将来要供祖先的。

三十晚上的饺子要包很多,有几口人就包几碗面的,连已经嫁出去的女子的饺子也要包的呢。

午饭后就开始包饺子了。

第一锅拍子的饺子必须大人们包,因为要上供的,不能出现露馅的饺子。

再后就是男女老少齐动手。

三十的饺子不要求大小均匀,要的是不均匀。

这叫几世同堂,爷爷辈分的,孙子辈分的都要有才吉利。

做饺子剂子也用手做而不
用刀了。

我们是大家族,包好自己的要帮年长的或有小孩的去帮忙。

男人们还要为年夜饭而忙碌。

三十晚饭要丰盛,因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一切准备停当,一家人开始团坐一起互相敬酒,共贺新春。

一般这餐饭要吃很长时间。

然后是看春晚,等子时煮饺子。

一般我是困得不行早先睡了,到时候再叫醒我。

三十子时,一年也没做过饭的公公要烧火煮饺子了。

因为按风俗除夕夜煮饺子不能让女人看到锅底,不然会整年不吉利的,所以可以看到公公忙里忙外。

除夕刚入夜婆婆就把早准备好的红花发给我们所以女同胞。

因为除夕夜里如果女人需要出屋门到院子里去,头上都要戴红花的,所以我们女人不管多大年纪过春节都有一朵漂亮的红花。

等饺子煮好后,还要先上供,这次还要到院子里去,说是先祖们会回家来吃饺子的。

婆婆要出去摆饺子,所以她要戴红花的。

看到她戴上花的样子很是好玩,我儿子说:
“奶奶,你真酷哦!”婆婆会使个神秘的眼神,意思是不让儿子随便讲话。

上供还是要五小碗,每碗五个饺子。

屋子里每个窗台也要摆上一碗饺子。

摆齐后,烧纸钱,放鞭炮。

三十晚上的鞭炮要不停声直到响完才吉利,所以三十晚上的鞭炮一般要买上好的。

子时前后鞭炮声就噼噼啪啪得响个不停,让人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被爆炒的一锅豆中,噼啪声一锅粥似的密集。

煮饺子还不能全都煮上,要留锅拍子里圈的几圈饺子,等初二早晨煮(由于今年天气温暖,弟媳妇家的饺子到初二已经酸了.)。

上完供后,要先给老人磕头。

不然就成了“傻小子吃饺子——不拜年”了。

我和老公要先给先祖磕头再给给婆婆公公磕头,行礼完毕才去吃饺子。

公公还要指挥全家人吃第一个饺子的时候朝喜神方向,以求来年喜气洋洋!
忙碌中到了大年初一,这天是春节.大人孩子都早早的起来换上新衣服去拜大年!(没结婚的女孩子除外)我自从结
婚就开始怕过年了。

老公家是大家族,要溜溜的转悠仨小时左右,才能拜年完毕,还要磕头啥的呢!几乎每家每户都供祖宗,还要给长辈磕头。

路上总会大队乡亲相逢,并互道:“给您拜年了!!”再寒暄:“恭喜发财!”此时小孩子们最高兴了,因为他们会得到压岁钱的。

从去年我们开始实行团拜。

我们家族的所有拜年的在转完自己的亲门近支后都到村中间的小买部前集合。

选一个主持人,分别一拨一拨地互相祝福,这样省时省力。

今年拜年只用了俩多小时呢。

将近中午时分要放炮仗折供。

折供时要看每个上供的碗里的水气多少,据说是可以预示各月份的降雨量呢。

从这风俗可以知道先前天气预报是很原始哦。

我儿子又会不解地问:“听天气预报不得了?!”
初二早晨,成年男人在太阳升起之前去给仙逝的族人上坟。

一般带着纸钱和大个的炮仗。

这天早晨要煮腊月二十九包好的饺子。

饺子煮好后要先挑出好
的饺子给已经嫁出去的女子用油炸好,准备去给拜年时带去,叫什么“见面饺子”。

自从我的俩小姑子结婚后,我就要炸三碗饺子了,因为原来只为我的姑婆婆炸一碗。

接下来几天是出村拜年和招待来这里拜年的客人。

我们可以偷闲打麻将。

到初五这天要包饺子。

有风俗说什么要捏小人嘴,不让他说咱闲话。

所以“破五”的饺子要捏的严严的,一般这天的饺子不用小孩子插手的,以免封不严小人的嘴呢。

其实此风俗提醒我们免受”三人成虎”之骚扰啊。

春节随着元宵节烟花的绽放春节告一段落。

春节的每个风俗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啊。

文章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