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摘要:农学学科专业做为传统的农业高校的骨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院在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
由于扩招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的农业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显现出实际动手能力的欠缺,为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近两年,我院立足都市型农业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农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制定了各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技能规范,与理论教学组成也有机统一体的专业教学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配合是学不扎实的。
当然没有理教学作为支撑,实践教学环节也难以进行。
二者是相辅相成,统一的。
如《作物栽培学》,因为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研究作物实现高
产、优质、高效的模式化栽培技术措施的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为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在课堂教授作物栽培的基础理论和措施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插入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1]
2 切实加强教学实习
随着高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代化农业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已初见端倪,各地先后建成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国家级、省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它预示着我国农业的末来;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第三次调整,农业生产走上了区域化、产业化道路,各地先后建成以企业为龙头,产、供、销、加为一体的各种农作物生产基地。
各生产基地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生产程序机械化、生产技术高新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和农业主体知识化。
为使同学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能尽快进入角色,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到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生产基地进行参观实习,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并补充和完善所学知识,农学学科专业建立种子综合实验室等8个校内实习基地,美盛化肥有限公司等8个校外实习基地,至少开设80学时(4学分)的教学实习课。
3 参与试验筹备和科研训练
从二年级开始成立兴趣小组,每上组需参加一门课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所用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实验用品的准备、药品的准备和配制、本实验室的功能、规模、仪器配置、药品种类和其他配置等,达到能独立承建类似实验室和独立完成所有试验的水平。
4 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
通过自身实践可使学生更加牢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技能,一方面,从二年级开始设农事实践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事与时宜的来历和意义,识别标本园主要农作物的类型,主要农具的名称和用途,掌握冬小麦整地播种技术、冬前管理和苗情诊断技术以及大田作物收获技术,第四学期,要求学生掌握冬小麦冬后管理,掌握各种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衙管理及收获技术,对三个学期的农事实践学习进行总结。
另一方面,安排好假期社会实践工作,可由教师出题目或学生自已选题进行农作物生产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不少于3000字,开学后安排时间进行交流,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本地农作物生产情况,而且了解了其他地区情况,这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收益,同时也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5 搞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过程,搞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生要意义。
农学专业要考虑到各种农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在第三年学第二学期的4月初安排学生参加毕业实习,一直到第四学年末。
这样可以利用假期,让学生完成至少于个作物全生育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实行袂产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要按照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
导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严格按着研究的技术路线完成各项技术及经济指标、参考文献索引、查新、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等,最后写出与本人研究内容相关的综述性前言和研究论文正文。
毕业论文的考核包括指导教师给学生写出详实的评语和成绩,专业学术委员会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每个评委给出成绩,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取平均值,最后由答辩委员会主任参考指导教师给出的成绩最终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上报系主任审批。
[2]
6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6.1明确实验教学的主导地位。
首先从教学思想上有根本的改变,要明确实验教学决不是理论教
学的附属,而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题。
6.2 优选实验内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
6.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方法是决定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6.3.1增加实验分组,并对现存食品设备统筹安排。
6.3.2实验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6.3.3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重点突出,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现象与生产的联系、误差分析、减少误码率差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流程的改进意见,实验收获等。
6.3.4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参与科研,提高学生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6.3.5开设学生自助实验课。
6.4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经过几年努力,已建立起一支人员结构和技术职称较为合理,能独立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并具有科研能力的实验教学队伍。
[3]
参考文献
[1]吴锡冬.新形势下农学专业教学内容整合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8(1):46-50..
[2」李国杰,张玉龙等.高等农业教育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3]思尧.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5(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