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科学课》教案三年级第二学期教师姓名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土壤和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

(二)看一看,比一比。

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3.小组合作研究。

4.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三)拓展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

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二、教学过程:(一)提问激趣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

(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4.播放土壤的颜色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几种颜色?(三)研究土壤的成分1.学生实验(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2.学生交流汇报3.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

4.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

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生回答交流。

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3.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2.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3.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

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

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

什么是腐殖质呢?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

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三)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教学反思:4.土壤的保护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

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对比模拟实验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对比模拟实验小组合作,做对比模拟实验。

(三)交流讨论1.谈话: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2.学习小组交流3.在全班交流4.教师小结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生:我把垃圾丢在路边,风一吹,垃圾到了地里。

生:我把废电池扔到地里。

……6.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7.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四)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2.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

3.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

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

(二)种子的传播方式1.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2.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3.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

(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

3.提问:(1)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2)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4.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5.学生观察。

6.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

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

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7.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8.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9.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10. 学生观察。

11.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12. 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

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

教学反思:2.根和茎授课时间一、教学目的: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3.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步骤:(1)探索和调查1.师:植物的根相同吗?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2.全班交流、比较。

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4.听学生猜测。

5.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2)回顾和解释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做实验)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教学反思:3.叶和花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会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知道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3.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1.观察叶片。

2.给叶片分类。

(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记录。

(3)汇报交流。

3.认识叶的作用。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演示树叶的光合作用。

(4)教师小结。

4.体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盆吊兰:这两盆吊兰是老师种的,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种下去的时候是差不多大小的,每天都浇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学生观察比较。

(3)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

(4)学生猜测。

(5)师小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

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木下面,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

(三)认识花朵1.观察解剖花朵。

2.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

(四)拓展延伸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2.每人利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回去种一棵植物,并记好观察日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