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训练新探作文辅导是一条艰辛的路,跋涉在这条泥泞的小路上,我们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也经历着探索的艰难。
特别是走入高三,学生的作文怎样辅导才真正对他们有帮助?这个问题让我绞尽了脑汁。
教材作文的序列化安排显然不能完全适应高考作文的需要。
经历了两年多的作文辅导与训练,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已经能达到常规作文的要求,但要想把作文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发展等级,却显得很困难。
为此,我改进了以往老套的训练方式,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训练之后,尝试着对每次训练中的“典型例文”进行个性修改,注重学生作文的升格训练,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现在我谈一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首先要求教师要全批学生作文,选准“典型例文”,这是升格辅导的前提;其次要找准作文症结,精改“典型例文”。
我们具体从六个方面入手进行升格辅导:(一)转换表述方式,使文章语言更精美一篇文章,同样的内容,如果改换一种表述方式,效果会截然不同。
例如,我们学生以“走出圈子”为话题创作文章,有不少议论文都阐述敢于创新,而且,文章大多流于空洞的说教,缺乏感染力。
其实,一篇好的议论文固然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其实这已经很象时下那些抒情性的议论文了)。
怎样增强文章的情感力量呢?就要把本来平实乏力的语言转换成生动而有感召力的语言。
如:例1:(2)创新是生命的原动力,没有它也就没有了生命的进步。
科学家说,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因为进化,才有了我们发达的大脑。
那为什么还有猿类呢?如果是自然界的变化,那么应该不会有猿类,所有的都是人。
可事实不是这样。
现在的猿类依旧承袭着从祖上传下的优秀“传统”,以野果为食,头脑简单……人类却有着超凡的智慧,那是创新的结果。
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人类的直立行走,才有了人类大脑的发展。
如果没有创新,现在的你我也许都还是一个个全身长毛的野猴子,哪里还会有今天这般美好的生活。
所以,创新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人前进的动力。
这是一位学生文章的第2段,谈“创新对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读来如同政治教科书,没有新意,不吸引人,缺少自己的思想,语言也呈低幼化倾向,没有个性。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升格,就必须让它生动起来。
怎么生动?内容不能变,变了就不是学生的作文了,就不是升格而是重写了。
关键就是要告诉学生怎样通过表述方式的变化让作文亮起来。
经过一番考虑,我们采用化虚为实、化散为整的方式进行修改,将这段转换成排比举例并从反面假设,用有气势的排比、反问改变原来枯燥的说教风格。
由此,就改成下面的段落:(2)如果远古猿人,永远满足于洞穴群居、茹毛饮血,在面临自然的竞争与考验时,没有那些先驱者走出四肢行走的旧有姿态,难道会有今天我们驰骋新世纪的矫健身影吗?(3)如果原始的人们,永远满足于生食果腹、砸石为具,在生产效果的挑战面前,没有那些跳出旧的生产模式的勇者,难道会有今天电子工业迅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小康社会吗?(4)如果远古的人们,永远满足于手语交流、刻符结绳记事,在文明的召唤中,死守人际交往的古老方式,难道会有我们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因特网络吗?(5)没有对旧的挑战,没有对既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次次地警醒着我们;无数先驱者的勇毅,一次次地激励着我们。
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从骨子里继承了中国几千年里那些封建文化的精髓——死守老祖宗的遗训,处处用老一套的教条牢牢地给自己的思想栓上一条绳子。
事后,我和这位学生商量,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觉得修改后论述力度的确增强了,而且在下一次的质检中作文就学习了这种转换表述方式的技巧,作文得了55分。
(二)增添细节描写,使文章叙述更动人“细微处见精神”,一篇文章,抓住“细枝末节”进行特写,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让人心动不已。
写记叙文,风中拂动的一缕白发,母亲眼里转动的泪水,哪怕是天空中迟迟不肯离去的夕阳、袅袅飘浮的丝丝白云,都能让人魂牵梦绕。
即使是一篇议论文,在举例时,也能以细节打动人,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例2:(1)还记得课本里记叙过一个漫游者的故事。
他从祖祖辈辈生活了几千年的山坳里走了出去,回来带领他的家乡人去外面过新的生活,却不幸被顽固的守旧老人活活砸死。
可是,当最后山坳里的小溪全部干涸的时候,人们却不得不沿着漫游者走过的道路找到了一片新天地。
最终他的精神被人们所敬仰。
(2)是的,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空。
这是一篇议论文的开头,文章简述房龙的《〈宽容〉序言》来引出中心论点,虽然扣题,却不怎么动人。
怎样让文章能先声夺人,一开篇就吸引人的眼球并震撼人心呢?静下心想一想,忽然想起了守旧老人那些威严而愚昧的话。
他的话不就被奉为不可更改的教条和律令吗?而这不正是漫游者死亡的原因吗?对,抓住这个细节,而且,开篇就抛出来,可以增强文章的穿透力!于是,就改成了下面一个段落:(1)“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
”“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
他死有余辜!”守旧老人顽固的命令穿透了我眼前苍白的纸页,声声撞击着我的耳膜,也撕裂着我沉重的心。
于是,勇敢的漫游者在村民的石块中倒下了,他的尸体被抛到了山崖脚下,他死了;而他那渴盼走向“山的那一边”的灵魂却最终引导着被自然灾害逼迫得无路可走的人们寻找到了新的世界。
守旧老人的话,声声撞击着读者的耳膜,任何一个有想象力的读者都不可能不为漫游者感到心痛,有了这份情感的引导,人们又怎能不意识到守旧的弊端呢?(三)丰富文章材料,使文章内蕴更丰厚学生紧张而接近封闭的生活,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量,所以,一到写作文,学生就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出现四处寻“米”的窘态。
其实,大多学生都忽略了课本的功用。
课本是一个很丰富的“米仓”,只要经常将米仓打开透透风就行了。
翻开我们的六册课文,遭小人陷害却依然心系怀王的屈原,身受宫刑却能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渴望建功立业却遭排挤的曹植,等待施展满怀抱负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飘泊流离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感叹“报国无门”却依然“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失去光明却依然寻找着光明的海伦凯勒,失去双腿却坚强地站了起来的史铁生,等等,哪一个不能成为我们笔下的材料?迁移课文,活学活用,信手拈来,文章还愁什么缺少材料呢?例如前面例文开头运用《〈宽容〉序言》的例子,不就是化用课文材料吗?当然,运用课文材料一定要灵活,要做到与自己的文章主题切合,做到为我所用。
如下面一段原文,就化用了课文材料,但显然运用得不怎么灵活:例3:……(2)出海的航船,守望着彼岸,守望着希望与收获;燃烧的蜡烛,守望着黎明,守望着光明与温暖;峭壁上的孤松,守望着春天,守望着阳光与甘露。
(3)而我要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鹰,因此我守望心中那片蓝天,我渴望飞翔.(4)曾经想学李太白,放一只白鹿于青崖之间,骑着它四处访名山。
不想白鹿竟会在青崖之间迷失道路,于是我便折回寻找李义山的锦瑟,可惜时过境迁,当年的五十弦早已消失在尘烟之中,不能再奏出美妙绝伦的音乐。
当时我还在山谷间徘徊的时候,我蓦然发现一中鹰,它展着两翼在白云之中穿梭。
忽然间我明白,原来我需要的是一对翅膀,我要学会飞翔,因为我守望的是那片蓝天。
(5)于是我告别白鹿,收起锦瑟,只身回到山谷。
在那里磨练自己的翅膀,学习飞翔的技巧,然后便是日复一日的锻炼,因为我相信终有一天会飞上蓝天,实现心中梦想。
文章是以“守望”为话题的散文,第3~4段是谈自己在守望之路上曾经出现的曲折和迷惘,最后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引用了李白和李商隐的例子,但看起来两例还不够典型,而且引述本身显得生涩,让人一下子难以把握。
后来经过修改,成为下面的文段:(2)曾想学李太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跨下白鹿如天马行空,飘然似仙,然向来烟霞尽失,一枕失落与失意,愤然填胸。
我明白,那只是一种文学的浪漫;曾想学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满腹经纶、指点江山、览众山以为小,然秋风危急,茅屋尽破,只落得一声叹息。
我知道,那仅是一段历史的惊叹。
(3)李白已远,杜甫不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然而,我却懂得,“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只因为“我有我的方向”。
(4)我只想守望属于我的那一片蓝天,我只想欣赏属于这一片天空的白云。
(5)于是我告别白鹿,挥手岱宗,只身回到山谷。
在理想的蓝天上,我要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奋飞九霄,实现心中梦想。
这样,化用课文里的例子入文,适当铺排描绘,既能避免自己阅读不丰而底气不足的缺点,又能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或文化韵味。
(四)增添或修改文章过渡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文章气势贯通,思维缜密,会使人深受启发。
有的同学作文的整体思路还是清晰的,但因为缺少必要的过渡句,就使文章前后文显得有点脱节了。
但,只要稍微添加一两个句子进行衔接,文章会更为清晰明了。
例如上例原文中第5段由李太白、李义山过渡到“我想成为一中鹰”,就很牵强,极不自然。
修改后添加了“李白已远,杜甫不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然而,我却懂得,‘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只因为‘我有我的方向’。
我只想守望属于我的那一片蓝天,我只想欣赏属于这一片天空的白云。
”文章就很自然从古人过渡到自己身上来了,这样显得流畅而自然。
再如例1的修改文,增添了第2段“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是一场新与旧的冲突与搏斗。
不砸碎旧的镣铐,就没有新的世界”来引出下面阐述创新对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内容;在第6段又增添了“没有对旧的挑战,没有对既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次次地警醒着我们;无数先驱者的勇毅,一次次地激励着我们。
然而,我们有些人,却从骨子里继承了中国几千年里那些封建文化的精髓——死守老祖宗的遗训,处处用老一套的教条牢牢地给自己的思想栓上一条绳子”的内容来承上启下,引出第7段的反面概括举例。
这样句句紧接,丝丝入扣,使文章思路严密、层次清晰。
(五)适当抒情议论,使文章情理更优美一篇记叙类文章,在叙述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会使细节得到点化,情感得到渲染,主题得到升华。
如例文《解读母爱》,是一篇抒情散文,原文对母爱的挖掘是不够的。
缺憾怎么造成的?当然是缺少抒情议论句。
为了使文章情感更浓厚,我们在每一个板块后面适当地添加了抒情议论句。
例4(2)“守望”是母亲默默无私的奉献。
我的母亲很平凡,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俭朴勤劳。
这是她们可贵的品质。
她从十几岁就开始下地,如今虽已年近四十,却依然踏踏实实地“脸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着。
端详母亲,几缕花白的发丝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也见证着母亲几十年辛苦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