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识和元方法的意义
在科学哲学中,元科学或元理论,是关于科学的科学或关于理论的理论,它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科学的性质、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所谓元知识就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知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成果,而知识是具有层次性的。
这种层次性反映了不同的认识关系。
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知识”关系。
这里,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知识是关于对象的认识成果,这个层次上的知识是“关于事物的知识”。
第二个层次是“知识—元知识”关系。
当人们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之后,将这种知识又作为认识的对象进行研究,获得新的认识成果,这种认识成果是“关于知识的知识”,即元知识。
以上两种关系综合起来,就形成“事物→知识→元知识”这样的知识层次关系。
元知识是更高层次的知识,它所研究的是知识的客观性、全面性、深刻性、严密性等问题。
元知识的意义在于,发现并克服知识的局限性,使其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刻、更严密。
如果人的认识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上,就难以发现知识的局限性。
当人们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对知识本身的局限性没有自觉的认识,也就不能自觉超越这种局限性,会使人们的思维活动陷入困境,难以有效解决问题。
如果人们的认识上升到元知识的层次,就能在更大的知识范围、更高的知识层次上,来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所谓元方法,就是“关于方法的方法”,或者是“如何运用方法的方法”。
经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人们总是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层次上的方法是针对问题的,所反映的是“问题—方法”关系。
如果我们把方法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研究方法的实质、特点、适用条件、应用原则和程序等问题,形成对方法的系统化认识,这就是元方法。
元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方法论”。
在方法论这个层次上,元方法的对象是“方法”而不是“问题”,所反映的是“方法—元方法”关系。
把以上两种关系综合起来,就形成“问题—方法—元方法”这样的层次关系。
元方法是更高层次的方法,它能使我们对方法的实质和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掌握应用方法的原则和要求,了解方法的局限性,使我们能够自觉、理性地应用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在“问题—方法”这个层次上,人们可以解决常规性问题。
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当人们遇到非常规性的问题,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就会陷入困境。
这时候,如果从更高层次上来看问题,即从元方法的层次上来分析问题,就能够突破困境,顺利分析、解决问题。
关于“元知识”和“元方法”,在我国古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有一些朴素的观念。
我们都熟悉两句著名的古诗,一句是“不识别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是因为受到视野的限制,不能从更大的范围来观察事物。
“在山中”是一种视野,“在山外”则是一种更大的视野,是“元视野”,从这个更大的视野,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
另一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看得更远更广泛,就要超越原来所处层次的限制,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进行观察。
还有一句民间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道理也很深刻。
这里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关系。
第一个层次是“柴—刀”关系,柴是对象,刀是工具,这个关系相当于“问题—方法”关系。
第二个层次是“刀—磨”关系,这里刀成了对象,而“磨”是对刀的作用,是对刀的改进和完善,这个关系相当于“方法—元方法”关系。
“砍”是一种方法,而“磨”是一种元方法。
如果只顾“砍”,而
不考虑“磨”的问题,花费了很多力气,砍柴的效果也不会好。
只有认真解决“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了刀,才能提高砍柴的效率。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元知识和元方法的理念已产生普遍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问题,在“知识和方法”的层次上就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必须在“元知识和元方法”的层次上才能解决。
科学研究中一些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原有知识和方法层次的限制,不能在更大的知识范围和更高的方法层次上来分析研究问题,也就是不能从“知识和方法”层次上升到“元知识和元方法”层次。
数学研究客观世界数和形的关系规律,经过几千年研究,取得巨大成就,而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却遇到了“数学危机”,为解决数学危机,产生了集合论、数理逻辑等“元数学”学科,研究数学的基础问题,从而推动数学进一步发展。
数学的对象是“数和形”,元数学的对象是“数学”,所以元数学实质上就是“关于数学的数学”。
在逻辑学中,为解决逻辑悖论,罗素创立了类型论。
类型论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元方法的运用,即区分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
语言是人们描述世界、表达思想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是一种方法。
把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它就成了“对象语言”,而研究这种对象语言,还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元语言”,即“关于语言的语言”。
这样区分不同层次的语言,才能解决人们思维、语言中的逻辑悖论。
此外,还有以逻辑学为对象的元逻辑(逻辑哲学),以哲学为对象的元哲学,以科学为对象的科学哲学(元科学),以工程为对象的工程哲学(元工程学),以法学为对象的法哲学(元法学),以文化为对象的文化哲学(元文化学),等等。
经过学习和实践过程,人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由“知识”和“方法”构成的能力,称为“认知能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有这样的认知能力。
具备这样的认知能力,人们可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很多问题,使生活工作正常进行。
将“知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将“知识”上升到“元知识”,“方法”上升到“元方法”,人的认知能力就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
这种由“元知识”和“元方法”构成的能力,称为“元认知能力”。
具备元认知能力的人,能够从更宽广的思维视野来观察问题,能够从更高的方法论层次上来分析问题,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社会活动中,在管理、科研、艺术等各种不同领域中,那些做出创造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具备较高元认知能力的人。
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应对知识再认识,形成元知识;不仅要掌握方法,还应对方法再研究,形成元方法,这样才能培养提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才能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