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经方治疗高血压经验高血压→心梗塞、脑溢血(中风),若中风不死→半身不遂用中药治疗或预防高血压的优势:1.可以调整体质(中风患者大多是热性体)2.可以改善症状(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3.可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发展正常人血压:90~140高血压患者:95~160一、黄连解毒汤(唐朝药方,外台秘要)原方:黄连3两黄芩2两黄柏2两栀子14枚黄煌方:黄连5~10g 黄芩10~20g 黄柏5~10g 栀子6~12g 干姜3~10g 红枣10~30g (加入干姜、红枣,会比较顾胃,而且比较好吃)1. 本方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见以下症状: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心悸、舌红口干者(烦躁、失眠等精神方面的问题须特别关注)在张仲景眼中的黄连是“除烦药”,例如:黄连阿胶汤(主治心中烦不得卧)中,用黄连的药是最多的约60g (此烦例如为精神不集中、失眠….心中烦)而神农本草经当中,黄连为上品,功效为久服令人不忘此要方为温病学派当年的主打方没有把此方当作降压药2. 临床效果:(1) 有降压作用(2) 抗焦虑(心中烦不得卧),能改善情绪、睡眠;例如朱砂安神丸也是用黄连(3) 减缓心律(4) 对脑血管疾病不错,对出血性脑血管有防制的效果,而且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有效果3.具体的体质特征:体格较强建、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口唇暗红或深红、舌质红或暗红、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平时喜凉恶热、多梦、皮肤长有疮癠、上腹部常痞闷不适、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疮、咽喉痛、小便黄短4. 本方用量较小,可采用胶囊内服二、三黄泻心汤(金匮)原方: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黄煌方:大黄5~12g(大便干结用生大黄,一般用制大黄) 黄连3~6g 黄芩6~20g1. 泻心汤可用于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头痛如劈开来一样),此方为古代止血方仲景书中→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陈修园→诸方无效者,泻心汤百试百效2. 本方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且服药过程中,患者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能够下降,头痛、心悸…等也能改善黄煌经验:泻心汤配合大柴胡汤配合黄连解毒汤→来治疗些体格壮实的效果很好3. 本方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的预防千金方→加减三黄丸→治疗男子五劳七伤….久服可以走逐奔马此方有保健作用 (三黄片)4.长期使用此方要注意体质壮实、营养状态比较好、没有明显的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好、大便干结、舌质暗红,体检下来血黏度高、血压高、血脂高,有些甚至有胆囊炎、胆石症、体型偏微胖、壮者多长期服用此方一定要小腹股股的,大便不太通(如:腑实证)5.此方加减成黄连上清丸,效果也不错,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用于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三、温胆汤(非仲景方,是宋朝时用经方加减)姜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壳6~12g 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二陈汤=夏陈苓草+竹茹、枳壳、干姜、红枣,仲景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和橘皮竹茹汤去掉人参)1. 本方用于临界高血压或初中期高血压并伴有失眠’多梦、易惊恐患者(1) 高血压临界或血压易波动,无心、脑、肾并发症(2) 主诉较多(头痛、头晕、失眠、多噩梦、易惊醒、有恐惧感),症状较严重(3) 患者大多为中青年,体型中等偏胖、营养状况良好、面部皮肤油腻(4) 白大衣高血压(在家中血压正常,到医院给医生量时血压偏高)有这四条,用此方有效2. 温胆汤是壮胆药,可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用此方后可以改善头痛、失眠、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3.此方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治疗口干、口苦、失眠、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在此基础上再加黄芩、栀子效果更好4. 此方和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合用,治疗高血压伴有焦虑、腹胀5. 此方和【酸枣仁汤(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甘草)→治疗虚烦不得眠】合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有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老年女性四、大柴胡汤经方:柴胡半斤黄芩3两半夏半升枳实4枚芍药3两大黄2两生姜5两大枣12枚黄煌方:柴胡6~20g 黄芩6~20g 姜制半夏6~12g 枳壳10~20g 白芍/赤芍10~20g 制大黄6~12g 干姜5~10g 大枣15~30g本方适用于高血压伴有胆囊炎、胆石症、高血脂、便秘、按之心下满痛加黄连效果更好五、黄耆桂枝五物汤经方:黄耆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黄煌方:生黄耆15~60g 桂枝6~12g/肉桂5~10g 白芍10~20g/赤芍10~20g/白芍加赤芍10~20g 干姜5~10g/生姜3~6片大枣10~20g1. 本方适用于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脊椎体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肌肉松软、动则气喘的中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者2. 此方加【葛根15~60g→项背强几几】、【川芎6~12g→仲景:治心下毒痛】:治疗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胸闷….等等3. 此方加丹参10~20g、石斛15~30g、淮牛膝15~60g:治疗心、肾功能障碍,二、三期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尤其是有下肢浮肿者,用此方可使尿量增加(四味健步方:芍药、丹参、石斛、牛膝)4. 体质: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好但易疲倦、头痛气短,运动时头更晕、心电图多为心肌缺血、胸闷胸痛、面色黄暗或暗红无光泽、舌质多带红、舌体胖有齿痕、中老年人多见黄煌经方治疗感冒经验感冒(伤风),寒流感一、小柴胡汤经方:柴胡半斤(8两) 黄芩3两人蔘3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生姜3两大枣12枚黄煌方:柴胡6~12g 黄芩6~12g 姜制半夏6~12g 党参6~12g 生姜6~12g/3~6片/干姜3~6g 红枣6~12枚1. 发热性疾病,病毒性感冒(往来寒热)2. 以发热、汗微出、不退为特征(症状较多样、复杂)3. 恢复期一般较久4. 此种感冒较易转移,诱发他症(肺炎、心肌炎….)5.欲退烧,柴胡用量要加大,可用到30~45g,至少20g(初剂大汗,脉静身凉为安)6.加连翘(30~50g)可治淋巴肿、咽痛连翘:疮家要药,证:汗出而烦,淋巴结肿大,(瘰疠),烧不退由小柴胡汤加减成[柴胡,甘草,黄芩,连翘]7.加桔梗(6~12g) 利咽,生石膏(10~20g) 清热治扁桃体炎、红肿。
8. 经期感冒多用小柴胡汤(热入血室)(可加姜、枣或桂枝)经期若腹痛甚,可加桂枝和白芍,即为柴胡桂枝汤9. 呕吐者,汤液要浓缩(去药渣再煎)10.煎药不便,可用小柴胡冲剂两包,但含糖量较大,糖尿病禁。
二、葛根汤经方: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枚黄煌方:葛根12~30g 生麻黄5~12g 肉桂3~6g 白芍(解痉止痛)/赤芍(去瘀)10~15g 生甘草3~10g 生姜10~20g/干姜5~10g 大枣15~30枚(小)/5~10枚(大) 剂量:3-5 价:3/剂 (明通治伤风颗粒)1. 恶寒无汗,体格壮实,头痛身重者。
→体力劳动者,青壮年,酒客,肌肉结实,肤黑,皮肤干,咽不红,无感染者。
2. 肌肉酸痛、关节痛、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3. 此乃温和之发汗解表剂,服后覆取(盖被)微似汗4. 麻黄含兴奋剂成分,运动员赛前禁用(药检阳性)(桂枝可缓解) 凡体型瘦弱,面白多汗,体弱多病,慎用/禁用。
5.天然之提神、抗疲劳药(感冒后之嗜睡,易疲倦可用)6. 可用于醒酒7.加川芎(6~12g)、辛夷花(5~10g) 可治鼻炎、鼻塞、鼻窦炎8. 加大黄(制,5~10g) 治感冒红眼,结膜炎,眼垢多大便秘结,可加生大黄,一般用制大黄小柴胡汤:有汗,热不退,咽痛,呼吸道症状,感染→风热感V.S.葛根汤:无汗,肌肉痛→风寒感三、大青龙汤经方: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枚生姜3两大枣12枚石膏如鸡子大黄煌方:生麻黄10~20g 肉桂3~6g/桂枝5~10g 生甘草5~10g 杏仁10~20g生姜15~30g/干姜6~12g 大枣10枚生石膏10~30g1. 体格壮实,高热无汗,烦躁2. 发汗退热的峻剂,得汗即止,勿再服3.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禁←产妇,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失眠,(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 低血糖,高血压,肺结核4. 误服麻黄过量→虚脱←───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心悸救治生姜,红枣,红糖混浓糖汤黄煌经方治疗咳喘咳喘方呼吸道:1. 急性支气管炎:咳嗽为主(一周~半个月)、声音嘶哑、咽干、发烧2.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气喘,时间超过3个月、连续两年发作(冬季好发)3. 支气管哮喘:为多发病、常见病。
发作前,鼻痒,打喷嚏,接下来就痰咳不清、胸闷、呼吸有声,白天较没事,多为清晨2点~3点发作推荐方:一、小柴胡汤经方:柴胡半斤(8两) 黄芩3两人蔘3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生姜3两大枣12枚黄煌方:柴胡6~12g 黄芩6~12g 姜制半夏6~12g 党参6~12g 生姜6~12g/3~6片/干姜3~6g 红枣6~12枚1.小柴胡汤是呼吸道疾病的常用方。
只要病人的重要脏器(如:心、肾…)没有受损,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而后再慢慢仔细研究2.【加半夏厚朴汤(半夏、茯苓10~20g、紫苏梗、厚朴6~12g)】→称为柴朴汤: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亦可治重症支气管哮喘(激素依赖型)紫苏叶-功效偏重于发汗紫苏子-功效偏重于通便紫苏梗-功效偏重于理气、宽中适用于感染不明显、患者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或饮食过多即感不适3. 加栀子6~12g、连翘15~30g、重用黄芩可至30g(也可加桔梗):治疗咳痰黄稠、久治不愈、弥泛性支气管炎李时珍~骨蒸发热、吐痰→黄芩→清肺热4. 加干姜6~12g、五味子5~10g:适用于感冒后,久咳不愈,吐白痰,且用抗生素无效者再加(防风、连翘、生石膏)→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支气管患者有一特点,稍遇风寒,咳嗽即来5.凡治疗咳嗽气喘,柴胡不须大剂量二、半夏厚朴汤经方:半夏一升厚朴3两茯苓4两生姜5两干苏叶2两黄煌方:姜制半夏10~20g 厚朴10~15g 茯苓10~20g 干姜3~6g 苏梗10~15g5~7剂 3.7/剂1. 本方对咽喉异物感为特征的咳喘病有效(妇人咽中如有炙癵)(1)能降低咽喉黏膜的敏感度,且能消除咳嗽气喘患者的腹胀(因厚朴、苏梗可以理气)(2) 消化道症状: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3) 失眠、多梦、心悸、眩晕一般都与小柴胡汤或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相配伍2.加桔梗6~12g、甘草3~6g(即桔梗汤:专治咽中痛):适用于咽痒、咽中痛、咽干、咳嗽3.加枳壳10~20g、白芍10~20g、桔梗6~12g(《金匮》排脓散→吸湿排液):治疗痰喘、咳嗽、气喘、吐痰不爽、腹胀、便秘、支气管哮喘4. 加【栀子6~12g、连翘15~30g、黄芩6~12g】→(清热、除烦):治疗胸闷、咽痛、烦痛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伴有焦虑、失眠、胸闷、出汗(从温病,叶天士先生的经验)三、麻杏石甘汤经方: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半斤黄煌方:生麻黄5~10g 杏仁10~20个生甘草3~6g 生石膏12~30g3~5剂 1.5/剂1. 本方主治热喘,由下列三条可确定是热喘:(1) 汗出而喘(2) 口渴不恶寒(3) 痰、唾、涕黏稠2. 适用于本方者大多身体状况好,皮肤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3. 临床上加连翘15~30g、栀子6~12g、黄芩6~12g、桔梗6~12g:适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伴感染、黄痰、热症,大叶性/病毒性/痲疹性肺炎4.本方去石膏,名三拗汤→平喘基本方三拗汤加薏仁→麻杏薏甘汤三拗汤加桂枝→麻黄汤(无汗而喘)省中所使用的“肺宁合剂”即麻杏石甘汤四、小青龙汤经方:麻黄3两桂枝3两细辛3两干姜3两甘草3两芍药3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黄煌方:生麻黄6~12g 桂枝6~12g/肉桂5~10g 干姜6~12g 生甘草6~12g 白芍6~ 12g 五味子6~12g 姜制半夏6~12g3~5剂 5/剂1.主治寒喘,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清稀量多2.外寒内饮3.本方患者面色多青白或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4. 体弱、心悸、喘促者,去麻黄,加茯苓10~20g、山萸肉(固托、敛肺)10~20g: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肺心病、肺气肿5.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本方基础6. 细辛用量要到位,所谓细辛不过钱,是指吞食细辛生粉情况下,而汤药细辛用量可为3 ~10g,若担心细辛用量,可少量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