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5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5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 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 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 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 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 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 粗心人卤莽读过。”
3、齐读诗歌 三、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君: ( 如果 ) 不是君主。微: ( 如果 ) 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四、主旨内容
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 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 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写作手法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 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 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 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 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同时也引人注意, 启人 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七、板书:一、读诗
二、品诗
三、悟诗: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
八、作业:背诵并默写
《式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诗歌,了解有关《式微》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2、分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3、背诵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读诗歌,了解有关《式微》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2、分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背诵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式微》。 二、自学检测 1、作品介绍: 《式微》出自《诗经 . 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邶风》,邶国之风也。 周灭殷商后, 周武王“以商治商” ,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邶城村, 号邶国。 《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 弦的诗篇。 2、听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 “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五、重点赏析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 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 32 个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