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下面来看看2003年真题: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_________.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分析: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资本家使自己的资本处于不断运动状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得到剩余价值。
所以选项C、E为正确答案。
选项A和B是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的运动过程的内容,不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特征,所以不正确。
选项D本身叙述就是错误的。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
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
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假制,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000年真题: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____________.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
这两重过程式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所以这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D.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这部分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2001年真题: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_____________.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E、生产资本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概念,种牛是属于生产资本,同时也是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所以这一题正确答案为A、C、E.五、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m′=m/v)。
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002年真题: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________.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分析: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选项A是资本家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选项B是单个资本家得到相对剩余价值;选项C是资本家获得了绝对剩余价值。
都不符合题意,所以不对。
本期总结:这部分知识虽然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其内容具有一致性,可以用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某些问题。
所以考生在学习时,在把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原理分析说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
一、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在剩余价值分割比例既定的条件下,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积累量。
这些因素有: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形式。
资本积累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把原来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二、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
从物质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下面来看2003年真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______.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B、利润率的提高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分析: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预付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C)的所占比重不增加,可变资本(V)的所占比重下降,也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则可能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故A、C选项是正确的。
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V)带来的,可变资本的减少,剩余价值就会减少,利润率就会下降,平均利润率也随之下降,故B选项是错误的,E选项是正确的。
固定资本周转速度本身就慢,其比重增加,周转速度快的可变资本比例下降,总的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跟着减缓,故D选项也是正确的。
所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A、C、D、E选项。
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叫做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
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各部门利润率水平;二、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
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得变化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看一下2004年真题: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_________.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E、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分析:我们知道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所以选项C、D是正确的,而选项E的说法是错误的。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则选项B也是正确的。
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科技水平的进步为基础的,与由竞争引起的部门间为重新瓜分剩余价值而导致的利润平均化无关,故选项A不正确。
所以正确答案为B、C、D.四、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股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得商业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它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转让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银行资本:从所有权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资办银行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
借入资本是银行资本的主要部分。
从经营借贷资本并以自身资本用作借贷资本看,银行资本属于借贷资本的范围;从经营一种资本主义企业所获得平均利润来看,银行资本又具有职能资本的特点。
股份资本:股份资本不是一种资本,而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
它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联系在一起。
2001年真题: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__________.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分析:在全社会形成平均利润的同时,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得到一个大致相等的平均利润。
但借贷资本的使用者使用的是从借贷资本的所有者借贷来的资本,要以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以报酬,所以它的利润是低于平均利润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