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重点

1解剖牙冠:以牙颈部为界的牙冠。

2临床牙冠:暴露于口腔内未被牙龈覆盖的牙体部分。

3出龈:牙冠破龈而出的现象。

4萌出: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

牙萌出的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5中线:平分颅面部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垂直线,该线与正中矢状面一致,正常情况下中线通过两眼之间、鼻尖、上颌及下颌的两中切牙之间。

6牙体长轴: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纵轴。

7接触区:牙与牙在邻面互相接触的部位。

8线角:牙冠上两面相交于一线的角。

9轴面角:两轴面相交于一线的角。

10点角:三面相交于一点所形成的角。

11外形高点:牙各轴面最突出的部分12轴嵴:在牙体的个轴面上从牙尖顶端伸到牙颈部的纵行隆起13边缘嵴:位于前牙的舌面近中、远中边缘处和后牙的颌面与轴面相交处的嵴14三角嵴:从后牙牙尖顶端斜向颌面中央的嵴,每个三角嵴均由近中和远中两个斜面组成15髓室顶:髓室朝向牙冠颌面或切嵴的髓壁16髓室底:髓室朝向牙根的髓壁17髓室壁:髓室朝向牙冠轴面的四个壁,有近中髓壁,远中髓壁,唇颊侧髓壁和舌侧髓壁18髓角:指髓室向牙尖方向突起呈角状部分19根管口:为髓室与根管交界的部分,由髓室观察呈漏斗状20根尖分歧: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此时若根管仍存在则称根尖分歧(若根管不复存在,则称根尖分叉)21副根管: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的通道,多见于磨牙(副根管通向牙周膜的孔称副孔)22鼻小柱: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23腮腺床: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第9~12对脑神经)24牙体全长:从切缘或牙尖顶至根尖的距离25冠长:从切缘或牙尖顶至颈缘最低点之间的距离26根长:从颈缘的最低点至根尖距离27冠宽:牙冠近远中面上最突出点之间的距离28颈宽:牙冠唇面颈缘处与近远中缘相交点之间的距离29冠厚:牙冠唇面与舌面外形高点间的距离30颈厚:牙颈唇面与舌面颈缘上最高点的距离31近远中面颈曲度:从近中面或远中面颈缘在唇侧和舌侧缘交点的连线与颈缘最凸点之间的垂直距离32牙间交错牙合: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33牙合关键: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34颌位:指下颌相对于上颌乃至整个颅骨的位置关系35咀嚼效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1、下颌磨牙的共同点:①磨牙体积由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依次减小②牙冠体积较前磨牙大,牙合面宽大,其形态结构复杂③上颌磨牙的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牙合面为斜方形,下颌磨牙的颊舌径小于近远中径,牙合面为长方形④牙尖多,一般为四五个牙尖⑤颊面的外形高点在颈1/3处,舌面外形高点在中三分之一处,近远中接触区均为牙合三分之一的牙合缘附近⑥牙合面发育沟副沟多,并有通向颊舌面的沟,以利于食物在咀嚼时自牙合面溢出,同时沟窝点隙多发生龋病⑦牙根根干粗,根分叉,一般为两个或三个牙根2、上下第一磨牙咬合面特征上颌第一磨牙:①牙合面外形为斜方形,近中颊侧轴面角为锐角,远中颊侧轴面角为钝角②牙合面观:近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近中舌尖与远中颊尖三角嵴在牙合面中央斜行相连构成斜嵴③牙合面见较大的中央窝和较小的远中窝,在中央窝的近中见较浅的近中点隙④中央窝的深度>远中窝的深度>近中点隙的深度,中央窝在中轴上,远中窝偏向舌侧⑤近中边缘嵴较远中边缘嵴长且清晰锐利下颌第一磨牙:①牙合面呈长方形或六角形,近中颊侧角为锐角,远中颊侧角为钝角②牙合面观:近中舌尖>远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远中尖③近中边缘嵴较直且清晰,远中边缘嵴圆突,近中边缘嵴短,远中边缘嵴较长④牙合面见颊沟,远颊沟,舌沟,近中沟和远中沟五条主沟⑤有较大的中央窝和较小的近中窝及远中窝,中央窝的深度>远中窝的深度>近中窝的深度,近中窝和中央窝在中轴上,远中窝偏向舌侧。

3、颈部的境界和分区①颈部以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凸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以胸骨颈静脉切迹、锁骨、肩峰和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上肢和背部分界②颈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将颈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部为项部,前部为狭义的颈部③狭义的颈部以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为界,由前向后依次分为:颈前三角(下颌下三角、下颌后窝、颈动脉三角、肌三角、颏下三角)胸锁乳突肌区、颈后三角(枕三角、锁骨上三角)4、翼腭窝的位置及交通位置:①位于眶尖内上方的三角形间隙,内有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和翼腭神经节②位于蝶骨翼突、腭骨垂直板、上颌骨后部之间交通:向前经眶下裂通眶,向内侧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外侧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后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下经翼腭管通腭大孔达口腔1、简述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尖牙与下颌尖牙的关系,上颌第一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的关系答:牙尖交错牙合正常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合楔状隙。

2、临床上覆牙合与覆盖如何分类答:覆牙合分为三种类型: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牙合,切1/3与2/3之间为中覆牙合,切2/3以上的为深覆牙合。

覆盖分为三种类型: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1/3之内,为浅覆盖,1/3与2/3之间者为中覆盖,2/3以上的为深覆盖。

3、为什么上下颌第一磨牙在建牙合初期形成的偏远中关系在替牙期间能够得到调整答:上下颌第一磨牙在建牙合初期阶段为偏远中关系,但由于下颌乳切牙、乳尖牙的近远中总宽度小于下颌恒切牙、尖牙的近远中总宽度,而差数较上颌乳切牙、乳尖牙与恒切牙、尖牙的差数为小。

下颌乳磨牙的近远中总宽度大于下颌前磨牙的近远中总宽度,而其差数比上颌乳磨牙与上颌前磨牙的差为大。

因此,在替牙期间,下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较上颌第一磨牙者为多。

这样,便能使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偏远中关系调整为中性牙合关系。

4、替牙期间上切牙牙冠会偏远中?答:替牙期间,因颌弓增长尚不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牙根分别受到来自未萌出的侧切牙、尖牙牙冠向近中的挤压力,使得牙冠向远中偏斜。

待侧切牙、尖牙相继萌出,同时牙槽骨又有所增长之后,各切牙的牙长轴可以恢复正常。

5、为什么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被称为牙合关键其原因主要原因是,第一磨牙是恒牙列中最早萌出的牙齿,并且不替换任何牙齿,而是在第二乳磨牙的远中萌出,同时牙冠较大,牙根一般二到三个且粗壮,尤其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根位于骨质致密的颧牙牙槽嵴内,特别稳固,支持力明显加强。

因此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称为牙合关键。

6、论述乳牙期间牙合的特征答:乳牙期间牙合的特征在4岁以前和4岁以后略有不同:①4岁以前乳牙牙合的特征是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直,无明显近远中或垂直向倾斜,使乳牙牙合的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

牙合曲线不明显。

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成一垂直平面,成为齐平末端。

②4~6岁期间,随着颌骨的长大,牙排列逐渐稀疏,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乳尖牙近中和下颌乳尖牙远中的间隙成为灵长间隙。

牙切缘及牙合面产生显著磨耗,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不在同一个平面,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随着下颌骨的发育,暂时性深覆牙合可有所减小。

7、替牙期间出现的暂时性拥挤能否被缓解?答:恒切牙初萌时,可能呈一定的拥挤状态。

但由于乳磨牙的近远中径较恒前磨牙大,故乳磨牙被相应恒前磨牙替换后,牙槽骨量相对较多,可以为远中的磨牙提供一些向远中的空间,这样第一磨牙的关系便可以由原来的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同时尖牙也可以略向远中移动,以供前牙调整位置之用;替牙期间正值颌骨增长旺盛期,颌骨前部的宽度有所增长,这样可使前牙的拥挤状态完全消失而趋于正常;前磨牙萌出时,其位置较乳磨牙更向颊侧,恒切牙、尖牙萌出的位置也较乳切牙、乳尖牙更向唇侧。

以上诸因素作用结果,恒牙弓增大,为恒牙调整位置、建立良好咬合对应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1牙萌出的特点:①按先后顺序萌出②左右对称同期萌出③下颌牙的萌出略早于上合同名牙④女性萌出的平均年龄略早于男性。

2乳牙萌出的顺序:Ⅰ,Ⅱ,ⅣⅢ,Ⅴ恒牙萌出顺序:上颌:61243578下颌:612345783牙髓腔:位于牙体中部,周围除根尖孔外其余均被坚硬的牙本质包被。

髓腔内充满牙髓(髓室、根管系统)①髓室:髓室顶、髓室壁、髓角、根管口、髓室底②根管系统:髓腔除髓室以外的部分,由根管、管间侧支、根管侧支、根尖分歧、根尖分叉和副根管组成。

4上颌骨的各孔及出入的神经:①眶下孔:眶下神经②切牙孔:鼻腭神经终末支③牙槽孔:上牙槽后神经④腭大孔:腭前神经⑤腭小孔:腭中、后神经⑥上颌窦裂孔:上颌神经(同时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及眶下神经的部位在:眶下管)5下颌骨各孔及出入的神经:①颏孔(颏神经)②下颌神经沟(下牙槽神经)③下颌舌骨沟(下颌舌骨神经)④下颌孔(下牙槽神经)6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处:牙槽孔7上颌骨三个支柱:①尖牙支柱:支持尖牙区咀嚼压力②颧突支柱:支持第一磨牙区咀嚼压力③翼突支柱:支持磨牙区咀嚼压力8在下颌隆凸处注射麻醉剂可同时麻醉颊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9口腔颌面颈部的血液来源:①颈总(颈外动脉)②锁骨下动脉10下颌动脉的各段及各段分支:①下颌段:脑膜中动脉、下牙槽动脉②翼肌段③翼腭段: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11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各分支的出颅部位①眼神经:眶上裂出颅②上颌神经:圆孔出颅③下颌神经:卵圆孔出颅12面神经走行中经过: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茎乳孔、腮腺13面神经颅外段分支与腮腺的关系:①颞支:从腮腺上缘穿出②颊支:出腮腺前缘③颧支:从腮腺上前缘穿出④下颌缘支:从腮腺前缘及下端穿出⑤颈支:从腮腺下端穿出14腮腺浅叶周缘神经血管的排列:上缘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前缘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下段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面后静脉及其至颈外静脉的交通支15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点与功能:①(有颞骨的下颌窝关节结节与下颌骨髁突构成)结构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外侧较厚有外侧韧带加强、关节囊前部较薄弱,因此颞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是左右双侧联合关节,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多方向的活动性。

功能:使下颌向上、下、前、后及两侧运动在肌肉作用下产生于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有关的活动。

16舌下区:位于舌和口底粘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之上,前面及两侧为下颌体的内侧面,后部止于舌根。

从两侧向中线排列依次为:舌下腺、下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舌下神经、舌动脉。

(舌下阜:是下颌下腺导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开口。

舌下襞:是舌下腺小管的开口。

)17口腔、颌面部的蜂窝组织间隙:①眶下间隙:位于眼眶前部的下方,底以尖牙窝为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