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的规划编制依据

城市的规划编制依据


(%)

(%)
长 (亿元)
(%)

(%)
长 (亿元)
(%)

(%)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45.86 47.54 44.43 44.62 43.05 50.9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1 9.9 9.64 9.23 8.18 8.44
5.0 4.2 -3.3 2.2 3.0 2.7
(1980年,美元) (1998年,美元)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 工业化初级阶段(2) 工业化中级阶段(3) 工业化高级阶段(4) 发达经济阶段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5)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6) 300—600 600—1200 1200—2400 2400—4500 4500—7200 7200—10800 530—1200 1200—2400 2400—4800 4800—9000 9000—16600 16600—25000
综合指标
UNRISD(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指标体系 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指标体系 HDI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 的指标体系
表1 汕头市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值
比重
比 上 年 产值
比重
比 上 年 产值
比重
比上年
(亿元)
2 分析思考
问题1: 哪些区域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的强烈影响?广东、深 圳、上海?地理位置具有动态性,西安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汉唐 辉煌,而此后陷入衰落,(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地理位 置的变化是否起了重要作用?汉唐辉煌还能否再现吗? 问题2:为什么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多分布在沿海? 问题3:为什么世界上的富国并不都是资源丰富的国家,而资 源丰富的国家却多半是穷国?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也是如此?
1. 规划的概念
(3)规划的核心 ——城市和区域发展

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基础,目前 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更要求一发展为 先。 发展是全方位和可持续的,但经济发展是 基础的基础,城市规划必须充分领会和体 现这个道理。
1. 规划的概念
(4)规划的目标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目标
目标是规划设计的依据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布局、
四 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1 经济发展
(1) 发展水平的度量 ——用什么标准去度量区域发展的水平?数量、质 量?
发展水平的度量
单一指标
总量指标——GDP、GNP、绿色GDP 平均指标——人均GDP、人均收入或消费水平 相对指标——反映增长速度的指标、反映结构的指标 (如城市化水平、反映工业化水平的霍夫曼系数、反映 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 系数)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认识城市
城市的特色+作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化
规划城市
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各种层次的 规划)
建设与管理城市
规划的实施+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
规划城市
第四节 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
法律依据 技术依据 理论依据 现实依据 ——发展条件和机遇
表2 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产业结构特征
经济发展阶段 工业化初始阶段 工业化加速阶段 工业化成熟阶段
产业结构特征 第一产业比重大于10% 第一产业比重小于10%,且第二产业比重 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比重小于 5% ,且第二产业与第 三产业比重大致相当 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而第三产业比 重达60%以上
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比较理论
城市发展容量的限制
水、地、能源等资源的支撑能力——资源容量 城市及其区域对污染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容量 城市合理规模——各种条件综合决定的,而非仅由 经济效益决定的。
二 社会背景——历史与文化背景
1 历史基础

规律与借鉴,文化的传承 历史的纵横剖面分析
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产出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占一定份额且运行状态良好、
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 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
置以及经济行为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
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
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
典型地区 云浮、汕尾等 东莞、顺德等 广州、深圳等
后工业化阶段
香港、澳门等
四 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1 经济发展
(3)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概念 相关理论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4)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产业结构合理的性评价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4 脑流失问题

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 社会背景——政策与制度
1 政策与区域和城市发展
区域和城市政策的目标 区域和城市政策工具 区域和城市政策效应
2 制度与区域和城市发展
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 制度创新与区域和城市发展
三 地理位置的作用
1 地理位置的作用
中心位置、交通枢纽位置、战争策源地
业却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也不相同。主导 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未来的优势和带动效应;而支柱产业、
四 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1 经济发展
(2)发展阶段的判断
• • • • • a.库兹涅茨理论; b.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c.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d.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e.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表2
H· 钱纳里的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发展阶段 人均GDP 人均GDP
均值 *
优缺点*
国民幸福指数(NGH)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工具 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
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
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
219.89 228.3 211.35 231.51 266.86 303.79
48.4 47.8 45.85 47.90 50.72 50.32
11.8 7.0 5.9 7.1 13.9 13.3
188.26 201.97 205.2 207.16 216.2 249.00
:41.5 42.3 44.51 42.8 41.10 41.24
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
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 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 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 面提升。
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
食品支出 100% 消费总支出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
入的百分比。
人类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 包括三个变量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社会教育水平、人均收入,再取平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17.64 206.24 226.10 212.66 247.18 287.7
工业化的概念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
(1)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 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

四 城市和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1 经济发展
(4)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 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 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表3 近年汕头市轻重工业(规模以上)比重变化
年份
轻 工 业 产 值 重 工 业 产 值 轻重工业比 (亿元) (亿元) 89.27 91.60 118.25 112.22 113.96 173.5 70.91:29.09 69.25:30.75 65.66:34.34 65.46:34.54 68.44:31.56 62.38:37.62
成长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
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支柱产业指的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 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
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
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在整个 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
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 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 柱和主导。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