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到爱①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很多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分热闹。
②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
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6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楼就很不方便。
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
椅子除了来到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足了劲,再爬一层。
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③不知道从哪天开始,3楼的转角处,放了一把椅子,以为是谁忘记拿回家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椅子一直在,显然,椅子是谁特地放那儿的。
上下楼的老人,爬楼梯累了,走到3楼转角处,正好在椅子上坐一坐,歇歇脚。
3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了楼上老人的中转站。
下楼的老人,慢慢多起来了。
不久,5楼、4楼、2楼的转角处,也都分别放了一把椅子。
有的是木椅子,有的是竹椅子,2楼放的竟然是一张小型的旧沙发。
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也许是哪位住在楼上的老人,也可能是某个家有老人的年轻后生。
有什么关系呢。
转角处的这几把旧椅子,给上下楼的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纵使是住在最高的6楼的老人,现在也敢下楼来了。
楼下有一小片开阔地,那是老人们聚集的地方。
④楼梯转角处的椅子,成了这幢老居民楼的一道风景。
不过,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⑤老楼房,楼梯本来就窄,又放了把椅子,上下楼就有点碍手碍脚,特别是搬动大一点的家具物什的时候。
某天,一位住在4楼的中年男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弄来了一把能够折叠收起的椅子,然后,在拐角处的墙壁上,钻了几个眼,将折叠椅安装了上去。
需要坐的时候,将椅子放平,贴墙而坐,不需要的时候,就将椅子再靠墙折叠起来。
一点不碍事。
折叠椅受到了老人们更加热烈的欢迎。
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⑥老人们开心极了,上下楼再也不那么艰难了。
除了能够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见面,聊聊天以外,最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甚至能够邀请以前的老朋友,上自己的家里做做客了。
并且,他们在发出邀请的时候,不忘叮嘱老朋友一声,楼梯口都有一把折叠椅,能够坐下来喘口气,不着急啊。
⑦这是发生在我所居住的杭州城的故事,这幢老式居民楼转角处的椅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附近居民楼里的老人们艳羡不已,不过,别急啊,据说,政府已经拨出专款,在所有老居民楼里推广。
⑧转角处的一把椅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对老人的关爱和温暖。
有时候,爱就这么简单。
(选自网络,有改动)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以“转角处的爱”为题有何好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
(2分)起因:住在楼上的老人们嫌拎着小椅子下楼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老人们开心极了,能够每天下楼和老伙伴们见面、聊天,甚至能够邀请以前的老朋友到家里做客。
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四段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一位做小生意的居民,自告奋勇拿出了一笔经费,又购置了3把这样的折叠椅,将2楼以上转角处的椅子都换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具体谈谈你对文章第8段内容的理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一诺真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友们所以很宠爱她。
春节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送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礼物。
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不过就在腊月29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礼物。
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婚事。
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
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委屈地哭个不停。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宽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
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色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进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井、前门、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店商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看着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时碰破的手臂,我问:“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淡淡的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1、文章开头一句话有什么样的作用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从全文内容来看,以“————————————————”为线索来安排结构。
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与短文中的“——————————”一词相照应。
4、根据全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形象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①作文课。
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
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能够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
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
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
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
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
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
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
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
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
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
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不过,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
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不过,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⑾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⑿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
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⒀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不过,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⒁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
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注重不了解啊。
⒂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
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充足了。
⒃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分)2.第⑨段开头的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
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
(3分)3.第⒀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4分)4.第⒁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5.第⒃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