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设计
四、学习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高一的学生,已在初中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但水平参差不齐。

另外,根据人的成长认知规律,高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
针对高中生成长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探究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出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学法:探究学习法、小组竞赛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们一起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另外,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竞赛答题,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活跃课堂气氛。

六、教学环境及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资源准备:搜集生活中有关信息的例子,包括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多种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

其他准备:提前将学生以6个人为一组分好小组,注意分组时应安排每个小组内有一到两个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3分钟)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请同学们观看图片,说说图片显示了什么信息。

并举出生活中其他关于信息的例子。

生1:早晨,起床铃声告诉我们该起床的信息。

生2:厨房飘出的香味,传递出厨房有美味佳肴的信息。

师:很好!那我把大家对信息的理解重新整理一下,下面是信息的定义: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称为信息。

除此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息的还有几种不同的定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学奠基人香农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钟义信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老师引导的方式探索信息的定义。

由学生自己探索总结的知识更加形象、深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课后任务:学生上网查找不同的信息定义,看谁找得又多又准,下节课汇报。

2、信息的传播
[任务一]现在,请大家填写课本中表1-1 事例信息分析表的内容,然后思考信息的传播涉及到哪几个要素?
填写完分析表后请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老师和全班同学校对。

师:通过填写这个表,大家有没有发现信息是怎么传播的呢?或者说信息传播有哪几个要素?
生1:信息有个发出方,还有接收对象。

生2:信息传播过程需要介质和传播途径。

师:没错,信息接收方收到信息后还涉及到接收效果和作用。

就像看完电视上的播一段化妆品的广告,女孩子会关注这个产品,但男孩子可能看完就忘记了。

师:那我们现在来理清下思路,首先,信息最开始应该要发出去,发出时需要载体帮助信息呈现,然后将信息传播出去,才能被接收方收到。

最后,接收方收到信息后,产生接收效果和作用。

信息传播过程可简化为四个简单的问题:
(1)从哪儿来?
即信息发送方,称为信源。

(2)如何传的?
即用何载体(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以何途径,成为信息的传递过程。

(3)传到哪儿去?
即信息接收方,称为信宿。

(4)传的效果怎么样?
即信息接受的效果和对接收方的作用。

总结:信息的传播过程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填写表格,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性。

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的传播过程,并将信息的传播过程简化为四个简单的问题,使得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并记住信息的传播过程。

(三)由生活例子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传递性
学生按原先分好的小组为一个单位,老师举出一些事例,看看哪一组先说出这个事例表现了信息的什么特点。

最先说并且说对的加一分,看看哪组加分最多。

“口说无凭”指的是说过的话无据可查,在进行重大交易时,往往需要签订书面协议。

(载体依附性)
通过卫星信号,我们可在家观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比赛。

(传递性和共享性)小明将喜欢的电影刻成光盘。

(可存储性)
一个月前,肯德基给我发了张优惠单,我今天拿着去吃汉堡,鸡翅,省了好些钱,要是再过两天去,就没法打折了。

(时效性)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时效性)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共享性)
一传十,十传百。

(传递性)
赤壁之战。

(真伪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能轻松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增加课程的乐趣,使学生热爱信息技术这门课。

(五)回顾总结(3分钟)
1、信息的含义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香农)。

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都可以称为信息。

2、信息的传播
3、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学习内容。

(六)布置作业(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学习效果。

思考:什么是信息?日常生活中哪些属于信息?
一、信息
1、信息的定义
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情报或报道等内容,称为信息。

2、信息的传播
二、信息的特征
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信息及其特征,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模拟导入新课,通过讨论探究过程让学生探讨信息定义及其传播过程,并通过举例说明让同学们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

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及时指导、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不足之处是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不好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