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高山流水(3篇)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高山流水》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课题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一、学习知音难求部分1、自读1-2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的了解。
2、理解“琴艺高超、遗憾、始终”等词语的意思,从中谈体会。
3、学生汇报所得体会4、老师总结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1、默读课文3-4自然段,勾一勾傍晚美景的句子。
2、学生勾画、汇报、朗读。
3、听音乐《高山流水》,边听边想象他们俩相遇时的动人场面,老师随音乐范读课文3-4自然段。
4、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钟子期听了这美妙的乐曲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自读课文5-7自然段画出描写钟子期语言、神态的句子。
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按捺不住、一见如故”,体会“猛地、站、拉、说”感受俞伯牙当时激动的心情。
6、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汇报。
7、俞伯牙听了钟子期的两次赞叹之后的表情是怎样的?8、抓住重点词、句子、体会并指导朗读。
9、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10、老师小结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1、抽一名学生读课文2、品读遗言,谈体会3、当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如何?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读一读。
(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抓住“站、叹、摔”体会伯牙悲痛的心情。
4、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
5、老师小结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并板书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3、体会题目内涵4、老师小结总结延伸联系生活: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3、播放动画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全文《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布置作业: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高山流水巧遇难求—知音—痛失纪念俞伯牙——钟子期深厚情谊篇二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和学法: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
《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
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
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
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
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
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道:“真妙啊!我看见了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
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
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
” 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
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
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
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
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
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
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
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
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
(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
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
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
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
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
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真妙啊,我看见了!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真妙啊,我看见了!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真妙啊,我看见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真妙啊,我看见了!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
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
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
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
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
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的知音也死了。
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强化感悟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
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
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
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
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篇三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1)鼓——(2)方——(3)志——(4)善哉——(5)巍巍——(6)少选——(7)洋洋——(8)破琴——(9)绝弦——(10)复——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
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
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 26、高山流水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5、班级交流6、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简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是当时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
(学生交流、板书)志在高山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A、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乎若()。
B、同桌对说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