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勤奋惜时1 勤奋自学成大器教材分析:(一)课文简析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年轻时勤奋自学的动人事迹,表现出他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克服困难的惊人毅力和可贵的精神。
课文开始写了一个华罗庚小时侯因专心演算一道数学题而得罪了买笔的顾客的小故事。
这个有趣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华罗庚从小就喜欢数学,他孜孜不倦而又专心致志地解题,专注的精神令人动容。
父亲因发怒而要烧书,母亲出来阻拦,以及“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
一句,自然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十分引人注目。
课文的第11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比较详细地描写华罗庚勤奋自学的情况。
课文的最后两节写华罗庚自学取得的成果。
他的一篇挑战权威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标志着华罗庚这颗数学巨星,将要在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天空升腾起来了。
他的巨大成就是靠勤奋自学取得的,更显得难能可贵。
整篇课文是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写华罗庚勤奋自学成大器的。
(二)词句解析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这是一句并列分句,句中用一组近义词“仍然”和“依旧”强调华罗庚不管天气有多寒冷多炎热,始终坚持读书与演算。
“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什么都不顾,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一心想着读书,哪怕天气再冷冻得再厉害也无所谓。
“挥汗如雨”的意思是汗流得很多,像下雨一样。
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为了学习,忍受着极度的炎热。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到华罗庚有着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大师。
2.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练习写一段话。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难点: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预习要求:一、了解华罗庚的人生经历、成就。
二、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诧异惶恐琢磨全然不顾挥汗如雨三、写出近义词。
随即()果真()顽强()坚实()惶恐()阻拦()四、填上合适的词语(按课文)。
()的明珠()的毅力()的基础()的巨星()的安排()地读书五、完成填空。
“大器”的本意是,文中指,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他能成大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1.读课题:指名读、齐读2.审题:勤奋,勤苦、刻苦的意思;大器,大有作为的人。
勤奋自学成大器,意思是经过刻苦自学而成了大有作为的人。
3.这个人是谁呢?(华罗庚,简介华罗庚)设计意图:理解题意对学习课文有一定的帮助。
二、自学课文1.轻声读课文2.同桌互读3.检查词语的读音4.交流:作者描写华罗庚成大器的语句是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是学好课文的基础。
三、感知全文,理清思路。
1.假如你来写《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作文,你会选择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写?会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写呢?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有关大数学家华罗庚的什么故事,又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讨论,明确:课文写了华罗庚为什么要自学,他是怎样勤奋自学的,结果怎样。
重点写华罗庚如何勤奋自学的,找出重点段——10—12节,找出勤奋自学的结果——13、14节,最后讨论课文第1—9节写了什么内容?——华罗庚十岁时因专门演算数学题而气走一位买笔的顾客,遭到父亲的责备。
全文分三段。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懂得怎样根据题目选材以及如何安排材料,理出课文的思绪。
四、学习重点段(一)同桌学习,要求:一读,读第10——12节;二划,照要求划出华罗庚“勤奋自学”的语句,圈出有关词语;三议,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的?抓紧时间自学:专心致志自学:克服困难自学:坚持不懈自学:(二)交流反馈,如:1.抓紧时间自学。
句子:通常,等买完货的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书和演算。
(词语:“一……就……”)夜幕降临了,他给小店上了门板,胡乱吃几口饭,就赶忙点起小油灯,继续攻读起数学来。
(词语:赶忙、继续攻读)2.专心致志自学。
句子:入迷时,鼻涕流下来,他也不知道,还在不停地算,不停地写。
(词语:不知道、不停地、不停地)3.克服困难自学。
句子:没有纸,他就用包棉花的废纸写字、算题。
(用废纸)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
(词语:仍然,全然不顾)。
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词语:依旧挥汗如雨)品读: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暑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
①找出句中的一组近义词:和②“全然不顾”的意思是,从“全然不顾”能看出他。
③“挥汗如雨”的意思是,从“挥汗如雨”能看出他。
4.坚持不懈自学。
句子:失学后,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以上,有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
(词语:一年四季 10个小时四个小时)就这样,他一边在小店里干活,一边刻苦地顽强地向命运挑战。
(词语:一边……一边……)5.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把华罗庚的勤奋好学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抓重点段学懂课文的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华罗庚勤奋自学的可贵精神。
五、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抓紧时间自学、专心致志自学、克服困难自学、坚持不懈自学,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的数学家大师。
六、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与重构:第二课时一、复习: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勤奋自学成大器》这篇课文重点写——华罗庚怎样勤奋自学的。
2.朗读第10——12节。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学习第1-9节,明确写作方法。
1.默读,思考:作者向我们叙述了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他2.小组讨论:这部分内容与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3.交流,明确:这部分内容是全文有机的组成部分,因为全文中心是表达华罗庚“勤奋自学”的精神,而这部分内容正是写他10岁时就在自学数学,而且学得那么投入,那么专心一致。
4.第一段和第二段都是写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学的,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先用一个具体事例,再从几个方面概括性的叙述华罗庚是怎样勤奋自学的。
跟以往学到的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习第13、14节1.课文篇末点题,点明了,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2.朗读这两节,读出赞美、钦佩之情。
3.男女生比读。
设计意图:理解结尾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指导写段。
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1.讨论:“琢磨”是什么意思?(思考研究)“呆头呆脑”的本意是什么?(傻呆)文中指什么?(对有些事情反应迟钝)他之所以“呆头呆脑”,那是因为什么?(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神情专注)2.口头叙述(课内、课外资料都可以)如:华罗庚琢磨期数学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有一次,他演算数学题入迷了,连鼻涕流下来都不知道,还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算。
3.把口述内容写下来。
华罗庚琢磨起数学题来不免显得“呆头呆脑”。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说后写可以提高他们写段的质量。
五、布置作业:附板书:抓紧时间自学专心致志自学勤奋自学成大器克服困难自学坚持不懈自学教学反思与重构:2 鲁迅与时间教材分析:(一)课文简析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与时间赛跑的一生。
尽管他只生活了短短的55个年头,但他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文化遗产。
他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完全来自于他愿意挤时间,一年到头,很少休息,甚至用上的是别人喝咖啡的时间。
课文开门见山,先用了不少具体的数字叙述了鲁迅一生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接着分别从“熬夜写作”和“除夕工作”两方面具体介绍了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特点。
最后,通过鲁迅说的话凸现了他作出的所有的巨大贡献都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全文用了一系列的具体数字有力地说明了鲁迅是一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而时间在这样的人的面前总是会有的,时间带给他的是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二)词句解析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勤勉”是勤奋的意思;“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是懊悔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人一分,也不会少给人一秒。
勤奋的人会利用好分分秒秒,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懒散的人则一事无成、空留悔恨。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读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依照例句,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
4.能熟记课文第2、4小节节。
5.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补充或修正: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难点: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1.查找、整理关于鲁迅的资料。
2.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一一5条。
3.写出反义词勤勉()争取()开始()留下()繁忙()宽敞()4.完成填空;作者“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和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说明。
文中让我感到惊讶的数据是,我惊讶在;让我深感震惊的是,我震惊在。
教学过程:第—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画像)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是我们学习《鲁迅与时间》一课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板书课题:鲁迅与时间)设计意图:用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
二、出示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作者“开门见山”,先。
接着分别从和两个方面具体描写了。
最后,又用说明。
3.默读课文,思考: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怎样?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4.找出文章中的具体数字,想想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5.边默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设计意图:紧紧扣住课题,展开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时明确重点。
三、检查预习。
1.注意读音:遗统篇逝均壕盹勤编2.注意字形:(“遗”与“遣”;“编”与“骗、偏”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