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艳25课教案

王艳25课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设计勉县勉阳镇联盟小学王艳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3、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生平轶事,对德国有初步的认识,对作者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学生齐读,指名读,教师正音: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指导书写“嫣”“暇”“颇”“姹”“脊”等疑难字。

4、学生写生字,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5、结合预习情况,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

(相对“房客”而言)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多指女性)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嫣,娇艳。

6、勾画出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德国风光图片,边讲解边引出课题)1、.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二、新授:1、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德国人种花的独到之处是什么?3、品读第三自然段。

(1)共同体会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由衷赞叹之情。

三、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全文,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勉阳镇联盟小学王艳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3、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生平轶事,对德国有初步的认识,对作者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学生齐读,指名读,教师正音: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指导书写“嫣”“暇”“颇”“姹”“脊”等疑难字。

4、学生写生字,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5、结合预习情况,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

(相对“房客”而言)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多指女性)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嫣,娇艳。

6、勾画出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德国风光图片,边讲解边引出课题)1、.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二、新授:1、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德国人种花的独到之处是什么?3、品读第三自然段。

(1)共同体会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由衷赞叹之情。

三、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全文,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勉阳镇联盟小学王艳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3、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生平轶事,对德国有初步的认识,对作者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学生齐读,指名读,教师正音: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指导书写“嫣”“暇”“颇”“姹”“脊”等疑难字。

4、学生写生字,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5、结合预习情况,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

(相对“房客”而言)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多指女性)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嫣,娇艳。

6、勾画出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德国风光图片,边讲解边引出课题)1、.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二、新授:1、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德国人种花的独到之处是什么?3、品读第三自然段。

(1)共同体会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由衷赞叹之情。

三、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全文,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勉阳镇联盟小学王艳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3、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生平轶事,对德国有初步的认识,对作者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学生齐读,指名读,教师正音: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指导书写“嫣”“暇”“颇”“姹”“脊”等疑难字。

4、学生写生字,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5、结合预习情况,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

(相对“房客”而言)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多指女性)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嫣,娇艳。

6、勾画出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德国风光图片,边讲解边引出课题)1、.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二、新授:1、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德国人种花的独到之处是什么?3、品读第三自然段。

(1)共同体会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由衷赞叹之情。

三、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全文,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勉阳镇联盟小学王艳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3、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课前准备: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生平轶事,对德国有初步的认识,对作者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学生齐读,指名读,教师正音: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指导书写“嫣”“暇”“颇”“姹”“脊”等疑难字。

4、学生写生字,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5、结合预习情况,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

(相对“房客”而言)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多指女性)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

嫣,娇艳。

6、勾画出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播放德国风光图片,边讲解边引出课题)1、.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二、新授:1、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德国人种花的独到之处是什么?3、品读第三自然段。

(1)共同体会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4、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由衷赞叹之情。

三、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朗读全文,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