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二:设计任务书******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任务书第9章中标方工作范围 (18)第10章方案设计要求 (19)第1章总论工程概况******弱电工程,包括学生宿舍楼三栋,教师公寓一栋,实验楼四栋。
其中5#、6#、7#学生宿舍楼及教师公寓总建筑面积为36559m2,学生宿舍均为9968 m2,教师公寓为6655 m2。
学生宿舍8层,教师公寓9层。
4栋实验楼总建筑面积为37241 m2。
消防及安防中心位于力学与建材实验室教学楼一层,与消防控制室合用,网络主机房及广播室位于化学实验室教学楼二层。
学生宿舍主机房位于宿舍一层网络设备监控室。
工程总体设计目标建设水平本方案的设计以先进与实用相结合为首要原则,在满足用户近期需求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当前建筑智能现状和发展趋势,优化方案设计和设备配置,追求系统整体较高性能价格比,整体上力求在国内行业同类建筑中居领先地位,执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所规定的功能标准。
建设总目标以人为本,追求经济适应性、安全可靠性、开放可维护扩展性、高性能价格和技术先进并适度超前;营建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快捷、高效、环保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博采借鉴各建筑建设之长,创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弱电系统工程。
******工程智能化建设核心“重需求”、“重效果”,分期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
设计依据本次方案书主要根据以下资料、规范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DBJ13-32-200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G16-9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修)《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GBJ79-85《厅堂扩声系统特性指标》GYJ25-86《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4959-95《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5032-97《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GY/T121-1995《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通用技术要求》GY/T147-2000《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06-1999《卫星数字电视上行站通用规范》GY/T146-2000《综合交换机技术规范》YD/T1123-2001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9361-1988《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通用技术条件》GB/T14715-1993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以及其他相关的国家规范、行业标准。
设计原则先进性系统采用国际、国内通行的先进技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由于本工程体现的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因此我们在系统配置时选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先进网络技术构建系统。
成熟性以实用为原则,采用成熟的具有工程实践的先进技术。
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避免系统互联或扩展的障碍。
开放性是系统集成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集成系统设计必须遵循“开放式”的原则。
所谓“开放式”,实质上是要求解决不同系统和产品之间的接口和协议的标准化,以保证它们之间具备“互操作性”。
按需集成根据工程特点,按照管理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实现集成。
标准化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和标准化的产品。
系统设计符合前述有关设计规范,同时设备均为标准化设备,便于备件储备和互换。
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在系统设计时留有合理的冗余。
系统具有充分的扩展能力,为未来可能的业务发展需要留有充分的余地。
安全性、可靠性包括系统自身的安全和信息传递的安全,以及运行的可靠性。
通过信息集成的综合管理,使大厦的办公环境更安全。
工程范围******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要求包括以下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及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会议系统●●广播系统●●机房工程第2章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全称“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亦称结构化布线系统。
它是随着现代化通信需求的不断发展、对布线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推出的从整体角度来考虑的一种标准布线系统。
本方案的主要设计思路是:所有信息点水平部分均采用六类布线系统,采用千兆光纤和三类大对数电缆作为数据和语音主干,楼内使用多模光纤,楼间使用单模光纤,这样一方面能满足目前的应用需求,为甲方节省一定的资金,且语音与计算机易互换,即任一语音信息点均可很方便地通过跳线与计算机信息点互换。
使得终端设置变化时,与之相连的链路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跳线就能与之适应。
同时布线解决方案有很强的扩展性,能满足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应用增加的需要。
方案从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思路、产品选型及结构特点,采用了成熟、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的结构,以适应系统的灵活组网、扩充升级的需要,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科学管理。
布线点表要求。
本工程语音点共计1014点,数据点共计3869点。
第3章计算机网络系统众所周知,信息是经过加工有用的的数据(与消息不一样,强调了有用有效性)。
学校所需要的信息应当是所有有关的以及社会上凡是与学校有关的经过加工的数据都是学校所关心和必需利用的信息。
校园信息化就是一个以校园网络为物理构架,以校园为基本单位,经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使用,形成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和研究的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全新的校园平台。
它是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信息和知识资源充分共享为手段,教职工、学生以校园网络为枢纽,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工具,高度自主、创造性地实现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和研究的全过程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所谓信息化校园,就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它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主要社会效应。
网络化是指将学校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通过校园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并借助于互联网,使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实现高度整合,形成完全开放、超越时空,集知识中枢、管理服务、学习科研于一体的校园平台。
网络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达到资源共享化。
数字化是指将文本、书本、图片、录音、录像等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扫描仪、声卡、视卡等设备以一定数字格式录人并存储。
实现数字化形式,不仅可降低信息的制作成本和存储费用,还可以大大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途径,使信息资源成为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在内的整个社会学习共同体的共有知识财富。
智能化是指将包括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库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发布各环节。
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使信息化校园的信息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管理决策系统和智能化的教学环境。
校园网是信息化校园的基本构架,其重点是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
校园网的构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校园网作为支持平台,校园各群体之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流。
(2)利用校园网作为管理平台,学校的各方面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可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全校的各方面信息;各部门可以便捷交流,更协调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互联网发掘社会智能潜力,形成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与整合。
(3)利用校园网作为共享平台,能更好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设备,实现软硬件共享。
一方面可以减少学校在硬件上的开支,更好地发挥各种教学设备的效益;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信息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例如各种电子图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浏览,随意下载,不用归还。
数字化信息是信息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其重点是校园中的每个个体都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这是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前提。
数字化信息载体存储量大、体积小,通过网络的传递,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数量、图书馆的限制,随时随地存取、检索、查询,利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例如教师信息、学生电子档案、新闻公告、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应用软件等,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借助于信息通道与相关设备,并通过结构化连接,使数字信息拥有者与利用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每个人都可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信息创造者,又是信息利用者;既是教师、导师,也可以是学生、同学。
数字化使各种知识、信息在同一平台上的交流与沟通变为了可能。
智能化技术是信息化校园中的“智慧”,其重点是“专家系统”模式(高度自动性、便利性)与智能性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校园的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学双方将在行为上发生很大的变化。
就学生而言,可以从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高度互动、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如活动实践式、发现探索式(寻宝)。
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也随着转化为借助智能化手段,个别化、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地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带路人,从而实现最优化之学习目标。
诚然,网络化是信息化校园存在的基础,数字化依附于网络化而存在,智能化则是信息化校园“智慧”的体现。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构成了信息化校园的基本形态。
当然,信息化校园不仅要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
信息技术只有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称得上现代教育技术。
也就是说,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介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理论与实践。
信息化校园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要素:(1)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2)数字化信息资源,(3)与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络,(4)信息智能化应用,(5)信息化人才和信息技术,(6)信息化政策与标准。
校园信息化将对学校的整体资源实现有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形成具有超越时空、开放式的校园信息资源和知识库;它对促进学校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实现组织结构优化,有效控制学校运行成本,将产生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