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2_历史_必修1_人教版[1]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2_历史_必修1_人教版[1]
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
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
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
统、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大家谈一下通过你对军机处的观察,你对军机处的设 置有何感受?
(生):(引导学生感受到军机处的布景十分简单) (师):其实军机处不仅整个结构、内景简单。它的机构人员也十分简单,不像 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最多而不过三四十人。这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 “简”。特点之二“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又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 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 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效率。最后 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 连太监都必须退出。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 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至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采取废除宰相,设内阁,之后又设 军机处等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那么请同学讨论一下,“明 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对明清的君主专制进行下总结。首先我们 应该明确名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起过一 些积极作用。 一是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该时期我国各民 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地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地加强,这 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此外,在这种高度集权制度下, 行政管理效率比较高。纠正前期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励精图治,因而会出现康乾 盛世等局面。 二是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 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明清时期对黄河河道的疏通改道等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 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 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 机密而设置
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 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 画于其间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承旨、下达)
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 明宣宗时,已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大臣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工皇帝批答
时采用,而且此时的一些阁臣已有了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 付俸禄而不任职事,但其管制却变成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 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 朝位班次,阁臣列于六部尚书之下,但不管怎样 与前明成祖相比,内阁制度又得到 一定的发展。
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知识与能力
(1) 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
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1.导入设计
出示材料:官员商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 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商朝奏事也 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 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
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
第 2 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 3 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
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
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备课教案
年级 高一
学科 历史
总计第 1 课时
课题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教法
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型
授新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
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
(生):……
(师):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 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 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 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 军机处的出现 通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最后还是 不可避免地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起 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顶峰。 首先在皇太极在位时期,仿照明朝的制度,置六部,设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 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其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 会议时,皇太极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在这个名义下,很多事情都 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皇太极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他的皇权受到了限制,虽然是 皇帝,可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作的决定。 康熙帝时,设有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入职,参与机务,起草谕旨。议政王大臣会 议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皇权得到扩大。 到了雍正时期,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 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下面我们就通过阅读材料,来具体了解下军机处。
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
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
学法
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 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
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致使皇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于这一点 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大家刚才已经阅读过历史纵横的内容了,思考明太祖为 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
(生):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使地方军政大权归于中央,当另一方面又 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过大,这就成为了宰相制度废除的具体原因。那么,同 学思考下,尽管宰相职权有所扩大,但如果他还是在皇帝在控制之下,并不能威胁到 皇位的稳固,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废除它呢? (生):没必要 (师):对!因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到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 权的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地位,迫使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废除宰相制度 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纵览政务的最高 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是 的名称。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是官名有秦汉的丞相;唐 代的中书、门下和上书的三省长官;宋代是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元代为中书省的长 官。尽管“宰相”不是某种管制正是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通过查阅 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词 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 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大家这里请注意一点评价一个事 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史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 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 (生):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料对认识历史的作用。
(3)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
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 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
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 (师):通过××同学的总结我们就不难理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使皇 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 内阁的出现 (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 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 (生):…… (师):所用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 有任何一点疏忽。明太祖曾在 8 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 200 多件,处理国事 400 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 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内阁制由此开始。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过为防止让他们对皇权构成威 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位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 学士少能参与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 翰林院移至内阁。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但相对明太祖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