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不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关键词:刺激;强度;频率;腓肠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在保持足够的刺激时间(脉冲波宽)和刺激强度(脉冲振幅)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不同频率电脉冲刺激蟾蜍离体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活动的改变。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蟾蜍
(2)实验工具:蛙板、锌铜弓,探针,粗剪刀、尖镊子、玻璃分针、瓷碗、培养皿
(3)实验试剂:任氏液
(4)实验仪器:铁支架、微调固定器、刺激输出线、肌动槽、张力换能器、RM6240微机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三.实验方法:
(1)离体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蟾蜍毁脑脊髓,去上肢和内脏,下肢剥皮浸于任氏液中。
蟾蜍下肢背面向上置于蛙板上;用剪刀从脊柱正中剪开,向下从耻骨联合剪开分成两个下肢标本,用玻璃分针分离脊柱傍的神经丛,用线在近脊柱处结扎,剪断神经,从大腿至腘窝分离坐骨神经,将神经干提起剪断分支。
去除股骨上的肌肉,距膝关节1cm剪断股骨,分离腓肠肌跟腱穿线结扎,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在膝关节剪去小腿其余办法,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置任氏液中备用。
(2)实验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
1)仪器连接和参数换能器接第1通道。
1通道时间常数直流、滤波频率30Hz、灵敏度7.5g、,采样频率:800Hz,扫描速度:2.5s/div。
2)坐骨神经腓肠肌的股骨插入固定孔固定,神经干标本盒的电极上,神经与电极接触良好,调节刺激电压,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3) 实验菜单中选择“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4)选择菜单中选择“强度/频率显示刺激参数”
(3)调整刺激器的数据。
选择方式为正电压刺激,模式为频率递增刺激,波宽5ms.延时20ms,频率增量2 Hz,组间延时2s.,强度0.3V,记录,打标,开始刺激。
(4)实验观察:刺激频率按1HZ,2HZ,3HZ,4HZ,5HZ…30HZ,逐渐增加,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观察肌肉收缩形态和张力的改变
_
四..注意事项
1.肌肉在未给刺激时即出现挛缩,是漏电等原因引起的,需检查接地是否良好。
2.做肌肉最大收缩时,刺激强度不宜太大,否则会损伤神经。
3.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好需在任氏液中先浸泡一定时间。
4.在肌肉收缩后,应让肌肉休息一定时间再作下一次刺激,特别是高频连续刺激时。
5.实验过程中保持换能器与标本连线的张力保持不变。
五.实验结果:
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张力曲线
刺激频率按1Hz、2Hz、3Hz、4Hz、····、30Hz逐渐增加,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
刺激波宽0.1ms的单刺激,阈刺激强度为U th V,最大刺激强度为U max V,阈强度刺激时的
肌肉收缩力x1 g,最大刺激强度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力x2g 。
不同频率刺激刺激坐骨神经对腓肠肌收缩张力的影响刺激波宽0.1ms,最大刺激强度时,
单收缩的最大收缩力为T t g、不完全强直最大收缩力T ict g和完全强直最大收缩力T ct g)
六.实验分析:
当刺激频率较小,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舒张的持续时间,则肌肉收缩表现为一连串的单收缩,即图中第一个收缩曲线;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续时间,即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则肌肉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如图所示;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收缩时间,即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则产生完全强直收缩,如图所示。
图中最后一段出现肌肉疲劳现象。
七.讨论:
(1) 腓肠肌大多数是快颤搐型肌纤维[1] ,支配腓肠肌收缩的神经是A 纤维, A 纤维的直径有很大差异,其阈值也有较大差异[1,2]。
单干恒定时间的方波电压刺激坐骨神经干,电压低于阈值的强度刺激,坐骨神经干支配腓肠肌的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会发生兴奋和收缩。
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坐骨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坐骨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兴奋和收缩的运动单位增加,其所募集的收缩张力也增加。
刺激电压达到使支配腓肠肌的A 纤维全部兴奋,腓肠肌全部的运动单位增加都兴奋并收缩,收缩张力达单收
缩最大值。
(2) 以最大刺激电压的连续脉冲刺激坐骨神经干,剌激波的间隔时间大于单收缩的持续时间,肌肉收缩波呈现与刺激频率相同的单收缩波;刺激波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持续时间,肌肉收缩波发生融合(总和),融合发生于舒张期,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融合发生于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波,但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发生融合。
随着刺激波间隔的减小,腓肠肌收缩张力也逐渐增大,强直收缩产生的张力显著大于单收缩。
肌肉单收缩时,胞浆内Ca2+浓度升高的持续时间太短,被激活的收缩蛋白尚未产生最大张力时,胞浆Ca2+浓度即已开始下降,单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能达到胞浆内Ca2+浓度相应的最大张力。
强直收缩时,肌细胞连续兴奋,引起终池中的钙连续释放胞浆内的Ca2+浓度持续升高,使肌肉未完全舒张或未舒张时进一步收缩,使收缩张力逐渐增大,完全强直收缩时收缩张力达到了一个稳定的最大值[3]。
八.参考文献
1.D . J.AIDLEY.可兴奋细胞的生理.学科学出版社. 北京.1983.9第1版. P275、P61
2.Mary A.B.勃雷兹尔.神经系统的电活动.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第1版. P45
3.姚泰.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2.4第1版.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