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 《电路(第四版)学习指导书》,刘崇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 《电路与电磁场实验》,赵录怀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 《电路重点难点及典型题精解》,赵录怀等编, 西安交大出版社,2000年。
◆《电路(第四版)习题解析》,王仲奕等编, 西安交大出版社,2002年。
电路课程网站和网络课件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 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学生方便地通过网络学习电路课 程。
◆电路网络课件:
电路 课件首页
课 课典 自 知 实 程 程型 测 识 践 向 内例 自 检 环 导 容题 练 索 节
课程导向:课程简介、预备知识、教学大纲、学时安排、
围绕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建设“电路”精品课程
(在第一届电工电子课程论坛报告的大会发言)
课程负责人: 2005年11月
一、西安交通大学电路课程基本情况 二、建设电路精品课程的总体思路和规划 三、电路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现 四、建设效果 五、关于电路(第五版)编写的一些说明 六、关于教学服务系统 七、关于精品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讨论
二、建设电路精品课程的总体思路和规划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 程。我们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全方位开展工 作。
◆充分发挥我校电路课程组的传统优势,精益求精。
◆狠抓电路课程在多媒体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和网 络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全体人员参与攻坚。
◆与我校网络学院开展联合攻关。
◆《电路考研精要与典型题解析》,陈燕等编, 西安交大出版社,2002年。
◆《工程硕士电路考试指南》,刘崇新主编,西 安交大出版社,2002年。
(3)目前的编写任务:
◆《 电路(第五版) 》为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 电路(第五版)教学指导书及习题分析 》
◆《 电路(第五版)电子教案 》
其中,教材和电子教案已完成初稿。将与电路网 络课件、电路网站的资源共同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
年龄:55岁以上1人,45—54岁4人,45岁以下5人。
(2)教材建设成绩显著:
我校的电路课程和电路教材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 誉,其中由邱关源教授主编的“电路”是全国高校使 用面最广的电路课程教材之一,
◆ “电路(第一版) ”为文革后的第一部电路教 材。
◆ “电路(第二版)”获1988年国家优秀教材奖;
3、我校电路课程在全国的地位
(1)师资力量雄厚
数十年来,在邱关源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努力下, 我校的电路课程在全国具有很高的声誉。
目前,电路课程组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 水平高、教学效果优秀的师资队伍。
其中,教授2人,其中1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4人,讲师1人,助教1人。高级工程师2人。
博士—5人,硕士—1人,学士—4人。
◆ “电路(第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累计印量119万册;
◆ “电路(第四版)”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 材,1999年6月出版以来,累计印量60余万册。 且评 为西安交大优秀教材特等奖。
另外,还编写了大量的配套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
(3) 获奖情况
电路课程 ◆ 1988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首批一类课程称号, ◆ 1995年又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优秀课程。 ◆ 1992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 199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加快课程信息化建 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教学方法的改革: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
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将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才有机结 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了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电子教案的制作与使用:针对我校课程信
总体规划:采取边建设、边完善,逐步申报学校 和陕西省精品课程,力争2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电路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现
1、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
1978年,在教学内容上率先引入电路方程的矩阵 形式;1983年开始将计算机辅助分析引入教学。
结合国家级教改项目“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及“电工电 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的研究工作,优化了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西安交通大学电路课程基本情况
1、开课院系: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
学院、生命学院
总学分:4.5 总学时:80 课内学时:64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4
每年班级个数:50—60个小班 学生人数:1500—1800人
2、课程在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电路”课程为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 础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弱电专业”的必修 课。该课程主要任务是为电类专业的后续课程准备 必要的基础知识,在整个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 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将“电路复频域分析法”移至信号与系统课程中 讲授。
强化了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内容,通过上机使学生 基本掌握Pspice在电路分析、设计及实验数据处理等
2、持续抓好教材的系列化和立体化建设
(1)课程组编写教材历史:
◆ 196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邱关源教授主编 的《电工基础(上册)》;
◆ 1978年邱关源率先在全国出版《电路(电工原 理Ⅰ)》,该教材为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高等学校电 路通用教材,及时吸取了国外电路教材的先进内容
息化建设的薄弱现状,首先于2001年研制了《电路课 程电子教案》,并已使用3届。普遍采用“多媒体电 子教案与常规教案相结合授课”方式,充分利用其信 息量大、信息形象生动等优点,解决了学时少的矛盾。 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辟了新的途径。
(3)电路网络课件的制作和网站的建设
2003年6月开始组织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研 制电路课程网络课件,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电路课 程网站,从而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 1982年,邱关源主编的《电路(修订本) 》 出版,并在1987年全国教材评选中获全国优秀奖。
◆ 1989年,邱关源主编的《电路(第三版) 》 出版,上、下册合计发行近120万册。
(2)近几年教材建设情况
1999年6月出版了“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电 路(第四版)》。 除了主教材外,配齐了6部辅助教 材: